家乡十味

作者: 不与梨花同梦 | 来源:发表于2018-05-13 19:28 被阅读0次

    读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有味》是不流畅的,因为每读完一篇,思绪会不自主纷纷扬扬,记忆里儿时的味道,便如雪花般飘落眼前。

    炒米糖

    是一种用五谷、花生、芝麻等粮食排列组合,炒干,用大量的糖粘连成型,切成长方形薄块食用的甜点。因为耐贮存,家里一次买很多,整齐码放在饼干箱里。饼干箱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种长方体的铁皮箱子,基本每个人家都有几个,大家会攀比谁家的箱体上的图案更好看,就像过去人们集火花一样。现在回家乡看,老街里开了众多炒米糖店,打着“传统老字号”、“正宗手工味”的旗号,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这种零食小时候我是不太爱吃的,很硬,粘牙,齁得慌,且容易有饱腹感。

    千层糕

    比起炒米糖,这种甜点低调许多。很难形容它的口感,剔透的白色,软软的,糯糯的,不是很甜,带有一点点清凉的味道,薄薄的一层叠着一层,因此得名。印象里小时候只有一家店有卖,离我奶奶家不远,因为我爱吃,太婆总是隔三差五亲自去买来给我吃。差不多二十年没吃过了,但依然记得那个味道。

    白糖条

    即麦芽糖。上个月奶奶给我寄了一箱吃的,里面随了一包。白色的条状,很硬,遇热极易融化,失去造型。小时候家里人都爱吃,那会儿我换牙,因为吃这个把牙粘下来一颗,一直有心理阴影。所以这包糖都进妈妈的嘴里了。

    甜香圆

    以前有走街串巷卖小吃的,我最喜欢就是这个甜香圆。说起来跟北方的元宵大体差不多,但糯米团子要软和得多,滚的不是芝麻,是跟驴打滚外层差不多的豆粉,但香得多。卖甜香圆的容器是一个铁皮桶。摊主一手摇手柄,糯米就从桶下部的口子里像挤牙膏一般出来,另一手拿刀切,挤一点切一点,你说要几个,他就给你切几个剂子,完了在豆粉里使劲滚一滚,就成了。小时候我很喜欢看这样双手配合的操作,很是行云流水,很是需要一番手艺的。

    糯米饭

    也是街坊巷口的流动摊贩,通常是当早饭吃。从木桶里舀出热热软软的糯米饭,在湿毛巾里铺平,添加想要的馅料,咸的有榨菜、梅干菜、豆腐丝等,甜的有红糖、豆沙、松花粉等。接着重头戏就来了,摊主把毛巾合拢,一拧,糯米饭就变成纺锤形的了,这个动作看着特别过瘾,虽然我很少买,但每次都要驻足看很久。

    萝卜条

    这种小吃只停留在学校门口和运动场上。老太太担着扁担来卖,非常便宜,因此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味道是酸酸甜甜的,我们那的人不吃辣,因此口味较清淡,和北方的腌萝卜很不一样。但是我也只吃过有限的几次,因为黄得有点离谱,一看就是色素很多,家长严格限制不让吃。

    冰凉腐

    是透明的豆腐一样的质地,具体什么成分,真说不上来,大致和现在的吉利丁差不多。总之是清凉的,撒上薄荷粉和芝麻,在大夏天来上一碗,浑身凉爽通透。但大人们说这种小吃不卫生,我也觉得味道很像牙膏,也有谣传是用中华牙膏做的,因此虽然我很爱吃,但吃得非常少。

    瘦肉丸

    这是我家乡很受欢迎的小吃了,据说现在很是成规模。用糯米和肉糜混合,揪成小块,稍加勾芡,浇上鲜汤,撒上香菜,热热乎乎的,小吃摊摆在学校旁的小巷子里,每天放学小巷子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因为我们教室的窗开向巷子,香味直蹿到教室里,连带大家上课都不是很专心。数学老师痛心疾首,极力抹黑,说摊主有多不讲卫生,鼻涕挂了长长的一条,最后全掉进锅里。这种绘声绘色的描述却是收效甚微的,爱吃的仍然趋之若鹜,我倒是不爱吃,总觉得满口都是味精,不健康。

    泡精肉

    这是大洋熟食店的招牌菜,严格意义上不算小吃,而是当地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尤其是在设宴招待亲朋时,必上的头菜。原理说来也简单,就是猪里脊裹了面粉炸的,但是香料如何调配的,只有老板一人知道,是独一份的,任别家怎么模仿,都做不出那个味。可惜泡精肉讲究现炸现吃,隔天味道都大打折扣,更不可能给我快递来了,所以自从离家之后,吃过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每想到,都喟叹没有口福。

    一口粽

    大三那年,妈妈来北京看我。别的什么也没带,就带了40只灯塔街上著名的粽子,特地分给班上的同学吃。考虑到南北口味的差异,甜咸各一半。甜的是豆沙粽,跟别的地方不一样,豆沙是拌在糯米里的,中间包一块大肥肉,我不吃肥肉,总是挖开先把肥肉扔了,但没有这块肥肉,就失去了粽子独特的风味。咸粽子是梅干菜肉的,梅干菜是我们那的特产,他们家的梅干菜肉粽特别好吃,五芳斋什么的完全没法比。十多年来,他们家的粽子深受欢迎,价钱也从5毛慢慢涨到1块5,店主夫妻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他人,因此每日卖的总有定数,去晚了是买不到的,逢年过节更是,要通过相熟的人提前预定,否则是吃不到的。十多年前,小城的粽子店夫妻就深谙饥饿营销之理了,民间的智慧可见一斑。

    那个年代物质还不能算很丰富,一点吃食也能让人开心很久。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否也一样,能体会我们那时雀跃的心情。16岁离开家乡后,这些儿时的美味也尘封在回忆里。《人间有味》,与其说是一场饕餮之旅,不如说是打开记忆的月光宝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十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al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