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半人以大米为主要粮食,除了南极洲,各大洲都有种植水稻,在亚洲更是对于社会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稻是从几千年前就驯化的野生品种,作为一种谷类植物,它的科属有20多种野生品种和两个栽培品种,现在我们食用的大米是从野生品种中进化栽培而来的胚乳。大约在2亿年前,这些品种同属于一个共同的远古祖先,由于大陆板块的分裂才散布到世界各地。
考古学家在中国长江附近的遗址中发现了史前村庄的居民种植过的半野生水稻,历史要追溯到大约9400年前。早期的人类过着狩猎采集的集体生活,这些野生米粒也是他们的食物来源。有一些野生品种慢慢在培育过程中得到了更高的产量,之后就作为种子被保留下来。其中亚洲水稻以及它的亚洲传播较为广泛,因为这些小而轻的谷物很容易携带并进行贸易。水稻从中国传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后。公元前1000年左右,又从印度传入了中东,然后登陆欧洲,阿拉伯人把水稻带到了西班牙。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又通过殖民地和贸易路线把水稻传到了加勒比和中南美洲地区。
水稻17世纪传入北美最初种植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沼泽低地。美国的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认为建设一个农业社会非常必要,所以他在1787年担任法国公使期间,就把意大利的大米从欧洲偷带到了美国。由于意大利的谷物很容易在干燥的高地上生长,而且这种陆稻比沼泽地带的湿稻更加健康,减少了原先在潮湿环境下种植水稻的人患上疟疾的情况。他在独立宣言旁边写了鼓励种植陆稻,还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其文化中增添一种有用的庄稼。”
水稻在各地传播后,人们相继培养出了不同的品种使之能适应各种气候和环境。一般在潜水或者缓慢流动的水中种植的水稻产量会更高,所以许多社会开发了灌溉系统,这样可以更高效地进行耕种。由于大米在亚洲,有将近全球90%的销量,所以在这些国家中大米也是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许多关于大米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一直广为传播。围绕着水稻种植也出现了特殊的节日用来庆祝其生长的各种阶段。节约粮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在亚洲许多地区吃剩下米粒会被认为不吉利。大米是丰饶的象征,许多地方有在婚礼上向新娘新郎扔米的习俗。
在发展中国家水稻种植主要以传统方式进行,即便小块土地上的耕种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种半水生植物对水有很大的需求。为了确保得到充足水分,人们会在稻田四周筑起土堆,让田里的水可以保持5到10厘米深,大部分土地被打造成了梯田或者池塘。为了有效种植灌溉,人们还需要相互合作,以便取得更好的收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