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赤坎

作者: 自由自游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14:15 被阅读64次

    漫步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的老街,仿佛回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时光,又仿佛游历在欧美大陆,浓浓的异域风情夹杂在岭南独有的骑楼群中。不禁让人思索,是什么样的一种人居文化造就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建筑样式。

    于是,我看到了那高耸的钟楼。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的美国波士顿自鸣钟仍在嘀嗒嘀嗒地划地为牢,时钟下,民国书法家谭延闿题写的“司徒氏图书馆”几个黑色的大字在粉白金框下透出璀璨的人类文明之光。巴洛克式的主体建筑,中式的三开间歇山顶门楼,红墙绿瓦,小小的亭院,两株龙树(南洋杉)虬枝翠叶,傲然向天。中西合壁,在此形成了和谐而庄严地统一。这是在城东,城西还有一座同样造型,同样大小的关族图书馆。两馆共藏书三万余册,其中不乏《四库全书》,《二十四史》等皇皇巨著。

    历史记载,赤坎古镇肇基于清顺治年间,由司徒氏和关氏两族人胼手胝足逐步发展壮大。三百多年来,随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商业贸易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多少辈人的心血及生活在岁月的余晖中涂满了古镇斑驳的街市。

    在图书馆里,我看到了一张须髯皆白的老人照片,他的名字叫司徒美堂。司徒美堂,开平市牛路里村人,一八六八年出生在一农家,一八八零年到美国,十七岁加入致公堂,一九零四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抗战时期组织了三百多万美元的物资捐助,一九四九年参加开国大典……这样一个有着传奇经历,大名鼎鼎的爱国华侨,致公党领袖,正是踩着赤坎的土,枕着潭江的水踏上万里征途的。遥想那一个清晨,母亲揣着筹来的五十块龙银,含着泪水和希望送别十三岁的司徒美堂时,是怀着怎样地一种冀盼啊!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让十三岁的他远赴重洋,像千万个先辈那样去未知的国度打拼出自己的天地。我在老人深遂的目光中久久探寻。

    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三日

    司徒氏图书馆对街的江边有一个近乎荒芜的园子,一座纪念碑高耸在翠柏和杂草中:南楼七烈士就义纪念碑。碑文介绍,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曰,日军为了打通湛江至广州的交通线以便撤退,水陆三路从三埠进犯赤坎。司徒氏的四乡团队队员司徒樵等七人凭南楼抗击日军,七天七夜毙敌十六人,最后敌人使用毒气弹昏迷生擒勇士,在图书馆前的江边残酷肢解七壮士。滔天的暴力喷涂了文化的墙,浸染了潭江的水。

    离此十几里地的南楼我们也去瞻仰了。灰黄的楼体,布满弹坑的墙面,像张开的大嘴,曰日夜夜无声地吼出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站在直入云端的碉楼顶部,眼望着一潮江水急骤而来,我的眼眶不由湿润了。当年,司徒美堂在这登的船吧;当年,南楼七烈士在这儿打得鬼子到处逃窜,无计可施吧;当年,又有多少司徒,关姓两族及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儿女告别家乡,奔赴未来吧。现在,将来……。

    一个行政级别为镇,人口最盛时也不过四五万人的南方小城,居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同时拥有两座图书馆,这在中华大地上是罕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华侨之乡”,这四个字浸润了多少的悲欢离合呀,又孕育了多少睁眼看世界的国人们。他们当猪仔,闯南洋,丢在哪里就在那里生根,凭着一股坚韧之劲,辛劳地在异域打拼,汲取,回馈。

    因此,我看到了镇上百科全书般的建筑,更深沉地感受到那一股蓬勃的自生力量,一种文化教育的力量!两个古老的姓氏,在绵延的历史中,不曾衰退,不堕威名,在岭南的这座古镇上绽放出奇异而绚丽的光芒。

    后记:赤坎古镇已全镇搬迁,据说将改造为旅游景点。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五日是法定搬迁的最后期限。沧桑的骑楼下架满了脚手架和宣传标语。那竖写在骑楼立柱上各式各样的商号名称和没有人气的房屋,就如失去了灵魂的躯壳,虽然外表仍然华丽,仪态万方,但已然老境颓唐。衷心希望她的万千朱颜,历经漂泊的气质在商业的浪潮下不要过早的凋零。

    堤西路三家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文赤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df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