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号:昨晚睡得早,休息得很好,早上六点醒来感觉格外清爽。查了查高德地图,附近有个沙河公园,遂决定去看一看。在高德地图的指引下,走了1.3公里来到沙河公园。说是河,但不见有水,河床里种满了树,真的像镶嵌在城市里的森林。进入沿河公园,是一条塑胶步行跑道,跑道的两边种着各式各样的树,有的金黄,有的翠绿,静静的树叶散落在草地上,公园里人很少,偶尔过来几个晨练跑步的人,这正是我喜欢的意境。
榆林古城东依骆驼山,西邻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锁红石峡,因称驼城,又名榆阳镇。为明代长城线上九边重镇之一。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榆林寨,成化七年(1471年)置榆林卫,筑卫城,成化九年迁延绥镇于榆林城。由于军事需要,城址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扩展。现城周长6400米,城墙为青砖砌面,底宽16米,顶宽9米,高12米。有城门5座:东为振武门,西为宣威门、新乐门,南为镇远门,北为广榆门。南门、东门有瓮城,各城门上均有箭楼,并设千斤闸,和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现榆林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尚存城门三座,讯敌楼一座。是研究古代沙漠城市建筑和城防工程的重要实物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马老师介绍,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榆林古城大街很有特色,全长2.1公里的大街中间整齐排列着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六个古楼,也叫“六楼骑街”,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步行街遍布着酒肆茶馆、风味小吃、古玩字画、地方手工艺品等商铺,集中体现了榆林历史文化的精髓。
文昌阁,又叫四方台。建于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楼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木式结构,高19米左右。楼台为四座长宽均5米的正方形,高1.1米,四面有通道。台上4根通天柱直达楼顶,24根立柱围衬。二层为文昌殿,三层为魁星殿。因文昌和魁星都是主管文运之神,因此备受文人膜拜。因楼台为四座正方形,群众又称四方台。嘉庆十五年(1810年)榆林举人叶兰捐资维修,楼各层分别悬挂叶兰书“五星会垣”、其子叶霖书“天下宗师”、其孙叶沅书“文昌阁”匾。阁毁于1956年,2004年复建。
万佛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砖砌4孔窑洞式城台,洞可穿行。台上建二层楼。楼长29.6米,宽18.4米,高18米。南洞左右各有天门、地门,拾阶可通楼上。第一层楼北是观音殿,楼南是孔雀明王佛殿,分为南北两院,东西各有配殿三楹。第二层为通殿,外围木栏杆。原有佛像万尊,故名万佛楼。楼南院中原有铁旗杆一对,铁狮子一对,今无。楼东大门上有天桥,通向殿院。楼东附属一禅院,为佛教会都纲司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明楼,又称星明楼。北与钟楼、南与万佛楼遥相对峙。楼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木式结构,高18米。据《榆林府志》记载,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清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修葺。楼基为四座石台,周长180米,四面有通道。石台上4根通天大柱直达楼顶,24根立柱围衬。楼分三层,木构纵横,榫卯驳接。楼顶和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甬瓦。顶脊尖端有立体龙兽相对耽望。脊上人物走兽形象各异,栩栩如生。轻风吹过,飞角铜铃则叮当作响。飞檐檩下,雕梁画栋,玲珑秀丽。楼内有2米高的铜像一座,据有关专家考证,为明代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之像,可惜事先没做攻略,这个铜像没有见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旧址在北大街的钟楼山,1921年在原焚毁牌楼的旧址上建成。原为民国年间陕北镇守使井越秀生祠,后因舆论反对,未铸铜像,仅悬挂井越秀画像并供长生牌位,更名长春楼。抗日战争时期,为给城内居民报时,在楼顶悬挂大钟一口,改叫钟楼。楼为青砖建筑,四面开洞可通行。东有大门,可拾阶过桥而上。楼为四层。二三层用水磨砖砌成,四角为八字形水磨砖,圆柱贯通二楼,南北两门各有雨棚、阳台。顶层为重檐八角亭。楼高24米,长20米,宽14.8米。四面洞口有石刻横匾“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芬”和“驼峰拥翠”。楼上横匾:“蜚英腾茂”、“万流仰镜”。登楼凭眺,榆林城全景尽收眼底,格外壮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凯歌楼,原名怀德门。北与鼓楼对峙,南与钟楼相望。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门。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朱厚照巡边到榆林曾住过这里,武宗改称其为太乙神宫。楼南北长29米,东西宽28.7米,高20米。城台为砖砌窑洞式。洞门通南北大街,洞口披檐。楼为二层,全木结构,分南北两院,东西建有配殿。南院还有小巧精致的木牌楼一座。楼的四角建有角亭。楼南洞口上刻“古怀德门”。正德年间延绥巡抚姚镆改其名为“凯歌楼”。楼毁于1974年,2004年复建。
鼓楼,又叫谯楼。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与凯歌楼遥相对峙。南北长22米,东西宽21.8米,高18.5米。城台为砖砌窑洞式,洞顶只有东西走向四块大砖相连构成穹顶。洞开四门,通东、西、南、北街道。台上建二层楼,分南北两院,各院均有配殿,南院有木牌楼一座,非常精巧。鼓楼造型奇特,结构别致。是榆林骑街六楼中最早的一座楼。1976年拆毁,2004年复建。
逛完了榆林“六楼骑街”,我们朝停车场方向走去,在榆林广场附近发现了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马老师随即决定进去看看。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世纪广场北侧,展厅面积1619平方米,分为序厅、复原下沉汉画像石墓葬厅、汉画像石展厅、幻影成像演播室四部分,于2008年正式改建完成后对外开放。展品以神木大保当汉墓、绥德辛店汉墓、米脂官庄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为主,有灵禽瑞兽、神话故事、忠勇典故、民间生活、战争、娱乐、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等题材,集中反映了陕北汉代人的信仰和社会生活画面。公元一百年前,陕北画像石作为一种丧葬艺术,随着汉代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厚葬之风的盛行而产生,又伴随着汉代的灭亡而绝迹,流行了约一个世纪。走进汉画像石陈列区,透过无数无名艺术家的杰作,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大汉雄风"的时代。无论是出土于绥德县辛店乡郝家沟村同一个墓葬的十六块画像石、神木大保当的彩绘画像石组合,还是出土于横山县党岔乡孙家园则村的墓室四石组合,到今天,历经风雨却依然画面完好,刻绘线条、刀痕清晰,彩绘装饰耀眼夺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多方面的情况,显示了先民们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我去年在枣庄滕县的博物馆看过汉画像石,但没有这里的清晰生动,确实让人震撼。
从汉画像石博物馆出来,已是十二点多了,我们找了一家张记羊杂碎店,味道虽然赶不上高家堡那家,那味道也很鲜美,老板也很热情,当我们问他哪里的羊肉好吃时,他向我们推荐了“老村长大锅肉”。吃完了午饭,休息了片刻,我们导航去“陕北民歌博物馆”。
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和红山东路十字东北角,总建筑面积约11800㎡,2018年5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为第一篇章:《千年老根黄土里埋》、第二篇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三篇章:《满天星星一颗颗明》、第四篇章:《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第五篇章: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第六篇章: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等六大板块,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让陕北民歌的艺术内涵进行空间的升华,从而永久延续她的生命之火、艺术之光!陕北民歌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悠久悲壮的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它的建成开放,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汲取前进力量的精神宝库,同时也是榆林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处最具影响力城市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各种陕北民歌的类型、各个时期的作品、各种场景、各个为陕北民歌做出贡献的艺术家、歌唱家,真的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设计巧妙的是可以随时随地戴上耳机欣赏想听的陕北民歌,如果时间允许,在里面呆一整天也游览不过来。
出了陕北博物馆,我们朝下一个景点-红石峡出发。红石峡在市区北3公里的红石峡中。红石峡的得名,一说是因山皆红石而来。又一说是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余于誉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由西而下与无定河合流,定名“榆溪河”。渠成之时,夕阳东照,红石映日,分外耀目,名为“红石峡”。红石峡大门,门洞上方镶刻的“红石峡”三个大字,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墨迹,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是刘志丹将军的导师。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地设宴讽咏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因此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在它的东西石壁,摩崖石刻相连,窟洞、殿壁、碑石镶嵌的题词、题字、碑、碣大小多达一百六十多处,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文采飞扬,各放异彩,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亦是花丛一艳,堪称壮观,好似一个天然碑林。红石峡每当夕阳西照,红石映日,格外美丽。“红山夕照”被誉为榆林八景之一。
红石峡东西两岸对峙,榆溪河水从中间流过,峡内树木青翠,景色宜人。从狭窄的小道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边相峙的褐色石崖。进入景区满目皆是石壁书法题刻,在经过的牌楼上刻着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题写的“榆溪胜景”和“白云初晴月如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楹联。据史料记载,1872年榆林总兵刘后基出边征伐途径雄山寺,在此修建牌楼一座,并请左宗棠书写楹联,镶刻在石崖上。此联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于2004年照原样重建。据介绍,红石峡东西两峡共有石窟44窟,石窟内原有造像、泥塑像、碑刻题记,均为明代所创,文革中尽遭破坏,所存无几。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已面目全非。东岸的三教殿为明代所建,殿内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道教创始人老子、儒学创始人孔子,是三教合一、民族融合的体现。此外还有明代成化年间供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二菩萨及四大护法的大雄殿,供奉观音菩萨的观音堂,供奉三世佛的圆觉殿,与其他石窟不同的是,这里还有明代一个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的一尊睡佛殿,佛祖睡姿安详,睡佛殿顶的图案,可以清晰的看到八卦图和表示阴阳的两条龙。再往前走,是天门洞,石洞门口有一个石刻碑,记载着当年红石峡会议的情况。1929年4、5月间,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简称陕北特委)在这里召开了第二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志丹、杨国栋、刘澜涛、冯文江、贾拓夫等,会议集中批判了代理书记杨国栋的右倾错误,着重讨论了加强武装斗争的问题。穿过雄山寺,看到连接东西两崖的一座桥,此桥叫普渡桥,走过普渡桥,可以看到西崖上的“中外一统”、“岩壑金汤”、“岩居川观”等石刻,远眺东崖,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大大小小的石窟。沿着西岸行走,溪水边有一片沙滩,沙滩很细很软,小苑干脆脱下鞋,光着脚在沙滩上爽爽地走着,沙滩上的一个摇椅吸引了功立、春英“小”两口,跳上摇椅,依偎着留下了浪漫的倩影。
离开红石峡停车场,我们去下一站-镇北台,导航提示让我们“调头”,可我们觉得“调头”又进了停车场,就继续往前走,导航一直执拗地让我们“调头”,就这样大约走了5公里,规划了下一个路线是20多公里,我们感觉不对了,还是听导航的吧!导航又把我们“导”回了红石峡停车场,继续上坡,原来我们以为上坡的停车场竟然是一条路,沿着这条路走不多远就到了“镇北台”。我们白白花了30元的停车费,不仅感叹,“陕北”人民也会做生意了!
镇北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榆林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建于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距今有400多年历史。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是当时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的明长城最大的军事瞭望台。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占地5000平方米。第一层高10.20米,第二层高8米,第三层高4.10米,第四层高4.40米。台的每层有石台阶可登,每层均有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巍峨挺拔。
在镇北台的脚下,有一个“款贡台”,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由当时延绥巡抚余子俊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而建,其周长668米,占地2公顷,为蒙汉官方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款”的意思是“通款”、“款待”;“贡”的意思是“通贡”、“朝贡”。“通款”即通和言好,互相表达友好之情。“通贡”是指在政治上表示臣服于朝廷,经济上则是以互市为形式的官方贸易。款贡城南墙设一城门,是中原人员、物质进出的唯一通道;北墙设两道城门,供朝贡、交易的人员、车马、物质通行。
镇北台一层为基座,其东北角是当时的营房所在,坐东朝西三间房,为守军将领办公、议事场所,坐北朝南七间为守城士卒住宿、休息之地。房屋之外是练兵习武的场地。镇北台二层高15.6米,台南设砖石道,人与马均可由此通过。二层南墙石刻“向明”二字,为万历年间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北墙石刻横额为“镇北台”,也为万历年间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可惜被毁,现为现代书法家魏传统先生所提。三层高4.1米,台东外砌砖石步道通向四层。镇北台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台面积225平方米,此处原有哨楼一座,为巡边官员和守台将士遮风避雨之所,清末坍塌,现在只能看到方形地基痕迹。据导游介绍,江、胡两任总书记都曾经在此伫立视察。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买完票进入镇北台,就有一个小导游等在那里,看我们过来就开始给我们讲解,我们还以为门票里面包含着导游费,就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导游服务。在镇北台四层刚刚参观完,又上来一个导游领着一批游客,那个导游对给我们的导游说:“你弄错了,这些才是你们的客人”,小导游一脸的惊诧,我们也一脸的茫然,当小导游向我们要导游费时,我们也觉得很冤枉。看着小导游难过的样子,妻子顿生恻隐之心,悄悄向我要了50元钱给了小导游。出来游玩,心情是关键,尽管是小导游的失误,我们享受了服务,付点钱也心安理得了。
站在镇北台上远眺,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和欣欣向荣的城郊建设风貌相辉映,构成了无比绚丽的彩色画卷。与1935年10月张学良、杨虎城视察镇北台的照片对照,那时镇北台周围都是茫茫白沙,确实感叹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民植树固沙、建设家园取得的成就。不仅想起明清两朝名人登镇北台所赋的诗:
明朝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悠然而赋诗《镇北台》:
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
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
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
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
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
关门直向大荒开,
日日牛羊作市来,
万里春风残雪后,
游人指点赫连台。
结束了一天内容丰富的游览,回到宾馆已是晚上七点。本打算去老村长大锅肉去吃羊肉,查了查导航比较远,就在附近找了一家羊蹄子店,加上从家里带来的禹城扒鸡,美美地吃了一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