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平反冤案】
王莽时,涿郡大学者崔篆被迫出任建新大尹。他巡各县时看到官吏贪残无道,冤狱林立,忍不住淌下眼泪叹道:“刑罚无度,驱民于苦难陷阱。百姓何辜,遭此苦难!”
于是,他冒死为民平反冤案,前后共拯救2000多人。幕僚们唯恐因此获罪,纷纷求他不要再以自己生命去冒险了。
崔篆说:“如果杀一个大尹救活2000多人,我死而无憾!”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二:(建新大尹崔篆)所至之县,狱犴填满。篆垂涕曰:“嗟乎!刑罚不中,乃陷人于阱。此皆何罪,而至于是!”遂平理,所出二千余人。掾吏叩头谏曰:“朝廷初政,州牧峻刻。宥过申枉,诚仁者之心;然独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邾文公不以一人易其身,君子谓之知命。如杀一大尹赎二千人,盖所愿也。”
思考:在历史长河中,像崔篆这样的官员绝对被称为是一位好官。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公正的执法,为民平反冤案,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他对待百姓始终充满同情心。可为何像他这样的好官那么少,在他巡查期间竟有那么多冤案,这些冤案都是如何被错判的,这就值得反思。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一位好官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有卓越的才能。他们应该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为民伸张正义,力求做饭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每个朝代都应该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赞誉,成为一位真正的好官。
这篇看似简短的故事,却强调了作为一位好官的品德和才能。不仅告诉我们古代官员的职责和使命,也启示了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公仆。通过学习和传承崔篆的精神,我们可以在今天的社会中发扬正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1994年5月17日,山东滕州市望庄镇西阳温村村民盖延周的4岁女儿盖亚慧正在酣睡,小弟弟玩火不慎将尼龙蚊帐引燃,她被烧得面目全非,昏迷不醒。
盖延周夫妇当即带往滕州市医院求冶,因伤势过重,又转往兖州市医院。
当时已严重休克,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并说生存的希望不大,医疗费得数万元。
5月22日,他们认定女儿已救冶无望,含泪把她抛在城外一条河堤上。
当晚,幸亏一位以捡破烂为生的孤老头胡广金发现了她,抱了回去;第二天,带着多年拣破烂积攒下来的130元,用地排车拉着四处求医。但所到之处皆因难以治疗而拒绝收留,他不得已将孩子放兖州市内一条大街上,自己则躲在暗处观看。
当晚8点多钟,一照相馆经理贾刚生闻讯赶去,当他看到这个被遗弃女孩的惨象后,心里有些难以承受。
在毛纺厂职工黄爱东陪同下,请来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高级讲师、治疗烧伤专家孙凤章后,几个互不相识的热心人各自买了蜡烛点了起来,就在大街上为盖亚慧敷药。
临近10点钟,大雨即将来临。附近的解放军五四八六四部队医院虽然没有烧伤科,值班的卫生队副队长任玉海毅然将小亚慧收留了,并连夜成立了10多人的特别护理小组。
在急救室里、孙大夫再仔细检查,诊断为:颅面肿胀,手足深度烧伤,神志淡漠,全身烧伤面积达 64%,生命危在旦夕。
一个棘手的问题摆了出来:经济上谁来担保?贾刚生一口应承下来:“医疗费由我来承担!”他回家拿出3000元现金和12000元存折,并说:“钱若不够,我连摩托车都押上!”
住院第二天,拣破烂的胡广金突然拎着苹果、香蕉来看望了;跟胡老汉一样,社会上不时有素昧平生的人备上水果、香肠及衣物来看望;他们之中有工人、农民、军人,也有个体户老板和经理。
兖州市委、市政府得知这一消息,朱市长和民政局的杨局长、张局长分别到医院探望,并捐献了 2000元钱。
附近白衣堂小学师生也将平时省吃俭用的1200多元钱送到病房。
5月30日,山东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随后,中央电视台,充州、滕州等电视台也相继作了报道。
一场社会性的救助活动迅速展开了。
滕州市副市长王广山专程来看望,并送来医疗费2000元。滕州市发起的“救助困难儿童损赠仪式”上,市委书记澎湃等领导同志带头捐款,4天内收到捐款22400多元。
在这期间,贾刚生等同志四处奔走,几经周折,终于查找到了小亚慧的父母。
事见渠怀素《为了一个被遗弃的四岁烧伤女孩》,《周末》1994年6月18日
没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世界毕竟是好人多。在我们的生活中,恻隐之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
无论是在看到动物受伤时,还是在目睹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都会升起一种同情心。这是人性本善的最本能的反应。
记得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小猫躺在街道上痛苦地呻吟着。它的身体骨瘦如柴,毛色脏乱不堪,明显处于饥饿和痛苦之中。
人的同情之心便会油然而生。我立刻停下来,轻轻地将小猫抱到怀里。它微弱地咬住我的手指,仿佛在向我诉说它的痛楚。
我将它带回家,喂它食物。看到它吃饱喝足、安然入睡的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感。
除了对动物的同情之心,我们对于他人的遭遇也如此。有一次,我在街上遇见了一个乞讨者。他身着破旧的衣物,手上沾满了泥污,脸上带着无尽的疲惫和落寞。
身子趴在一个有轮子的木板上,人们都会停下来给钱。有人说这是骗子,其实他很健康。
但是我看到他这样总觉得可怜,总有种同情心泛滥的感觉,尤其是他接过钱后,满怀感激地望着我,眼中流露出难以言表的喜悦,这就够了,我只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至于他装扮骗人那是他的事情。
那一刻,我意识到,恻隐之心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它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苦难,并付出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
无论是对于动物的同情,还是对于他人的关怀,恻隐之心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温暖和爱意。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他人的关怀与同情,用行动去表达我们的恻隐之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拜伦献身希腊的解放运动】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出于正义感和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为被压迫、被奴役的人的反对奥地利于正义感和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为被压迫、被奴役的人的解放而战斗一生。
他背叛了自己的贵族家庭,为被迫害的纺织工人辩护,支持“破坏机器”工人的斗争。
1816年,在上流社会的诽谤和攻击下,他被迫出国。
在意大利期间,他参加了意大利的烧炭党,为革命活动提供经费,反对奥地利的殖民统治者。
意大利的起义失败后,他又参加希腊人反抗土耳其的侵略和奴役的斗争。
启程前,他把变卖庄园的款项、稿费和积蓄都拿出来,雇了一艘大船,买来两门大炮,五匹马,以及许多军械、药品,并携带西班牙币5万元前往希腊。
1824年1月5日,他踏上希腊本土,受到万人的盛大欢迎,不久,他被任命为希腊独立军总司令。
每当制定作战计划,他总是要求置身于最危险的地方。4月19日,他因劳累过度而患病去世。
希腊为他举行全国性的迫悼会。他在一封书信中写道:“我到希腊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尽量减轻目前这一残酷战争中人们所受的苦难,在人道主义的支配下,我对土耳其人和希腊人是没有区别的。
只要那些需要援助的人们是人,就够了,对任何稍具人道主义感情的人说来,那些人,都应当受到同情和保护。”
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念念不忘希腊的命运:“不幸的人们,不幸的希腊,为了它,我付出了我的时间,我的资财,我的健康,现在我将付出我的生命。此外,我还能作什么呢?”
拜伦的精神掀起了世界人民对希腊革命的同情,它像怒潮一样高涨起来。
1929年,希腊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奴役,获得了独立,一位研究拜伦的日本学者说:“死的拜伦打败了活的土耳其。”
事见华东六省一市二十院校《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三册,王秋荣等《外国文学史话百篇》
感悟:死的拜伦打败了活的土耳其。人生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
拜伦精神是一种勇敢、追求自由的精神。他敢于挑战当时的道德观念和贵族权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他的诗歌中展现了他对权力的不屈服,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坚守。他的敢于冒险、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激励着后来的一代代人。
《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报任安书》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
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
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又如“猛虎在山,百兽震恐……”一句,运用比喻,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形象地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彻心脾。
其他像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真切的表达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有时奔放激荡,不可遏止;有时隐晦曲折,欲言又止,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作者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与痛苦。
总之,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真切地表达了激扬喷薄的愤激感情,表现出峻洁的人品和伟大的精神,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
前人的评价,“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实在精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