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与现实的对话第二章:可以美,但千万别浪!

《道德经》与现实的对话第二章:可以美,但千万别浪!

作者: 王道明 | 来源:发表于2023-09-06 18:32 被阅读0次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是因为有恶与之相对;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有不善与之相对。

所以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的概念)都是因二者相对而形成的。

所以贵以贱作为其根本,高以下作为其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孤家、寡人、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作为其根本吗?难道不是吗?

所以追求荣誉反而得不到荣誉。

因此不应该像玉、石那样将华丽、坚硬表现在外。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而侯王们却用来作为自己的称呼。所以,事物会因减损而得到增益,或会因增益而受到减损。他人的教训,我也作为教材。强硬出头的人不得好死,我将此作为教化的开始。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以不说话的方式行使教化,顺应万物运作而不强为其先,成全别人而不自恃有恩,功成事遂而不自居有功。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从以上《道德经》第二章的文字来看,我们可以感到老子的主张,其实和当今社会有许多格格不入的地方。

比方说:

故致誉无誉!

直译为:因此,致力于追求荣誉反而得不到荣誉!

但现实是,会炒作的人经常会得到更多的知名度和利益。炒作,俨然已经成为当今商业社会一个屡试不爽的技巧。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这几方面。

1、老子所处的年代相对比较保守和封闭,能够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因素不多,往往就是熟人、熟地。可以参考一下现在的村镇或小县城里,妥妥的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当中,喜欢招摇的人基本上是不太受欢迎的。但现在大商业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的可选择性太多,所以对于单个可选择目标的了解就不可能太深。由此自我展示 吸引注意力,就是突出重围的一个有效手段了。即便表演有些过分、有些拙劣,但在众多表演的洪流当中,过不了多久也会被遗忘,所以现得利的弊端被减小而利益却是实实在在的。

2、社会管理制度对于海量的信息流、人流、物流来说,做不到精准控制。所以还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3、社会发展的因果循环周期在延长。其实老子说的这些规律,还都是存在的。因果还是存在的,但周期延长了。比方说,致誉无誉这件事儿,现在弄个假的荣誉,比过去可能要简单的多,比方说毫无含金量的各种比赛,漫天都是,花几个钱儿就能拿个金奖啥的。而这些荣誉往往可以给当事者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从长期来说,靠这些东西起家的个人或企业,终究会败落,但这个周期变长了。有的时候甚至尝过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所以很多人开始抛弃了长期主义,现得利的思维更有市场。

但是作为社会来讲,坚持长期主义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否则就会陷入整体的道德滑坡的困境。

所以老子的思想对于社会发展依然是有意义的,而且对于希望自己坚持长期主义的个人来说,也是有价值的。

所以这一章的内容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美誉和功名,来了就来了,但不可过分追求。过分追求必然是一种夸张和造假。夸张和造假一定伴随着灾祸!

还记得郭美美吗?

炫富,倒霉了吧!

可以美,但千万别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与现实的对话第二章:可以美,但千万别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nk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