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娶了一个不识字的太太,每天教太太识字。他写“桌子”,就把两个字贴在桌子上;写“电灯”,就把这两字贴在电灯上。太太每天看着桌子,电灯,温习这些字。他家所有的东西都贴上了明条,他的太太也认识了好多字。
有天,他教太太认识“爱”这个字,没处贴这个字,就抱住太太,吻了她。
过了一会儿,太太总算把这个字记住了,说:“认识了这么多字,数这个字最麻烦!”
我读到这里,不禁莞尔。最“麻烦”的,大概也最难忘记了吧!
这则故事,是我今天读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所作《灵感》中读到的。这样的故事,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之余,又多了几分思考,很有哲理性。
文学典故,与他如信手拈来,不由得你为老先生浑厚的学养,生出敬佩之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5865/948901bb09bd2418.jpg)
老先生在诙谐中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写作是什么。
“写作如打麻将:枯藤老树昏鸦,一二三条/小桥流水人家,一二三饼/古道西风瘦马,一二三万/夕阳西下,对子,听牌/断肠人在天涯,碰!和牌。‘’
‘’写作如炒菜:越王勾践破吴归,肉丝下锅/战士还家尽锦衣,作料下锅/宫女如花🌸春满殿,大火爆秒/只今惟有鹧鸪飞,熄火起锅!‘’
众所周知,就算炒出一锅好菜,也需要一些创意的,更何况写作呢?
写作需要的灵感到底是什么呢?
王鼎钧先生认为:灵感是对一种问题,一种创造性的看法,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法;是作者对人生现象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和反哺。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5865/57d124dc227ec2af.jpg)
如何培养灵感呢?
老先生认为:读书是培养灵感的一个条件,但要有勇气跨越,突破旧的形式,创造新的方式。
旅行,帮助人们开拓视野,看到更多的人,物,风景,领悟人生的多样性。
同样,外界的刺激都会触发灵感。如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对某件事发自内心的热爱,都是培养灵感的好方法。
总之,要从别人的灵感中来,启发,转换为自己的灵感。
文学的本质是创造。如清末梁启超提出“新小说”概念,认为“欲兴一国之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自此,“小说”,作为文学的最重要类别,进入中国文化主流。
同样,文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被传承,被创造中,洐生出更多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字。
你怎么看待灵感呢?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欢迎关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5865/d9d48d3e99659a6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