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航空航天&设计互联网产品思考互联网科技
商业航天热潮来了,中国准备好了么?

商业航天热潮来了,中国准备好了么?

作者: 桉术CRM | 来源:发表于2016-10-21 12:26 被阅读36次

注:“桉树CRM“已于2016年8月正式更名为”桉术CRM“。

桉术CRM:无论是美国的“猎鹰-9”火箭,还是国内的“北京二号”民用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全球航天热点不断增多,商业航天俨然成为备受关注的产业。即将迎来航天热潮的中国,是否能从美国市场学习些许经验?

近几年,SpaceX公司和Blue Origin公司在可回收航天飞行器方面相继大获成功,让我不禁思考: 太空探测将何去何从?如果可能,将为制造业提供哪些机遇?

商业太空探测业

不管是美国的“猎鹰-9”火箭,还是国内的“北京二号”民用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总的来说,全球航天热点不断增多,商业航天俨然成为备受关注的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一份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达2030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4%。其中,卫星制造、地面设备收入742亿美元,其余部分来自卫星服务、发射服务两个领域。据该协会预测,过去10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增长了2.3倍。同时,据普华永道统计,2014年航空航天和国防行业收入约为7290亿美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太空项目部称,截止2030年,美国航天航空市场可增长约18%至40%。2013年,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tic)和XCOR公司约有航班预订共850笔,每笔单价约20~25万美元,可见私营企业利益在航天领域也不容小觑。

商业航天载具供应链很长,其中,制造企业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在美国,NASA认可的私营航天航空制造企业包括业界广为认可的波音公司(Boeing)、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Northrop Grumman)、雷神公司(Raytheon),以及较年轻的SpaceX、Blue Origin、Bigelow Space等公司。

NASA:商业航天制造的推动者

美国市场内部,NASA在发展航天产业方面的角色有所变化。过去,从研发到制造,都是NASA自己解决。近来,却有所不同。NASA将一些环节外包给私营企业,开发军民两用的航天技术。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研发可回收型火箭发射器,可降低航天飞行成本。若航天飞行成本可以进一步减少,将降低航天飞行价格,拓展商务应用,如太空旅行,金属合金及药物研发与制造,甚至能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航天航空蓬勃发展

我生活的城市西雅图,见证了许多航天制造企业的发展——Blue Origins,由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创办,主要开发航天引擎及发射器,据最新统计,员工数量600名员工,并有望增至1000人;SpaceX,由因贝宝公司(Paypal)及特斯拉公司(Tesla)成名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员工数量4000名,目前还在增长;“太空船一号”(SpaceShipOne),由微软合伙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斥资2500万美元赞助,因进行过多次航天飞行获得安萨里X大奖(Ansari X-Prize)。

航天航空不断发展,制造业该如何从中获利?我们访问了五位制造业扩展伙伴计划(Manufacturing Extension Partnership,MEP)主任,请他们分享了关于航空制造的看法。

(*注:制造业扩展伙伴计划(Manufacturing Extension Partnership)是美国联邦政府为振兴实施的一项重要国家计划,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负责。)

MEP与美国25家卫星通讯公司有48个合作项目,并与34%NASA认可的航天制造公司有合作关系,故MEP工作人员对该行业了解十分透彻。

五位MEP主任都强调,从制造业角度看,航天航空载具制造方兴未艾。许多诸如SpaceX和Blue Origin的企业都在为可回收火箭项目收尾,也就是仍处在设计和测试阶段,暂不涉及批量生产和节约成本的问题,因此,制造业企业只能从产品研发环节下手,寻找机会。

这些航天企业的需求目前包括:轻巧耐用的合成材料,电池,专业组件,等等。这一细分市场尤其看重周转速度、创新程度,同时,制造过程的可跟踪性也十分重要(整个航天航空业都是如此)。这些前沿公司的方式方法大多由主要投资人的决定,往往极具未来主义色彩。

部分小企业通过参加联邦政府的小企业创新研究(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项目进入航天制造领域,项目前期由联邦政府机构赞助,项目成果引起前沿企业注意后,则进入合作对话阶段。其他小企业则采用“技术驱动市场”的方式,即根据本公司的产品、技术特色,寻找合适的新市场,这种方式也是MEP最赞赏的。若你已成为航天航空也的供应商,不妨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市场。

以上分析主要针对美国市场情况,国内市场也将打开,制造商如果足够有远见、有兴趣跻身商业航空业,不妨咨询相关部门、企业,寻找合适机会,趁着今年中国航天事业创立60周年之际,“站在风口上顺势而为”。

编译 | 桉云科技,原文有删改,转载请注明出处桉云科技,并附文章地址

作者 | Tab Wilkins

来源 | https://nistmep.blogs.govdelivery.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商业航天热潮来了,中国准备好了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zq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