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的女儿利利前阵子被学校推荐参加重点中学入学考,全年级两三百名学生,六个推荐名额,利利是其中之一,但最后只有利利没考上。
朋友说女儿从小聪明懂事,学习效率超高。别家的孩子外出补习、请家教、晚上熬到十一二点,而利利却每天玩乐,似乎毫不费力就能拿到好成绩。平时总在亲戚朋友面前对女儿赞不绝口,可没想到这次让她大跌眼镜,丢尽了脸。
后来有次检查作业,朋友才发现只要稍微灵活点的题利利竟然都不会做,这样的水平应付校内考试没问题,但要考重点中学还相差十万八千里。朋友很生气女儿竟然长期不懂装懂还不愿努力。
我说也许不是不愿努力,而是她不敢努力。朋友瞪大眼睛问:“什么叫做‘不敢’?!”
2
想起以前我一个很要好的同学A。A既调皮捣蛋成绩又好,经常上课各种搞小动作被点名回答问题又能答得上来。每次考试A写完都不急着交卷,不是在检查,而是慷慨地与周边同学“分享成果”。A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在班上的几个尖子生里她一定是最不努力的。
记得有次在物理实验课上她又捣乱,跟几个男生把水龙头拧爆了,水满教室乱喷,物理测验却得了满分。老师认为她作弊却找不到证据,最后说她答语没写“答”字硬是扣了两分。看着老师被气得嘴唇发抖,A却笑翻了。
我了解A,她上课并不是一直在玩,只是她的大脑可以随意切换,也许上一秒还在玩,可当老师讲到关键点时她可以立马停止,然后听课比谁都专注。
据说当时小升初,大家以为A能考上一中,她却莫名其妙考到了二中。中考时大家以为她能留在二中本部,结果她又玩儿似的上了中专,之后我们便失联了。后来当大家都考上大学时,听说她已经中专毕业出来工作了,从此销声匿迹。
每年同学聚会都不见A,有次在街上遇到A的妈妈,问起A的近况,A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对女儿的能力超级认可,说本来也想让A考大学的,但是她成绩好能力强,每到一家公司面试都必定通过,后来还被一家很好的事业单位破格录用。想着现在多少海归、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难得A有这样的机会,就让她边工作边进修。
再一次遇见A妈妈是五年前,当时A已经结婚生娃。A妈妈说A在单位一直受领导重用,经常派她出差培训到处跑。A嫌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于是放弃高薪厚职,辞掉工作办起了早教中心,还成了早教专家。A妈妈说现在A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羡慕得我口水流一地。
后来在一个亲子活动上遇到了A。我像遇见传说中的大人物一样激动,问她早教中心办得怎样了,A惊讶地反问我:“什么早教中心?”,过了一会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又问:“……是我妈跟你说哒?”
我说:“你就别装了,阿姨说你不仅为孩子放弃了高薪厚职,竟然还跨行业成为育儿界的专家了!”
A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她这是对我有多失望啊……”
A说,别看她平时一副自信爆棚的样子,却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上学如此,工作如此,连考个驾照也这个鬼样。练车时教练一说她就懂,反应比谁都快,四人小组里教练写包票说她必定一次通过,结果唯独她门门补考。
至于工作,虽然进了个好单位,但那是她花了好多功夫学习面试技巧、研究对方企业文化和背景,加上自己硬撑起来的“自信”和讨巧形象才被录用的,而且在此之前因为学历低又没工作经验,不知被拒了多少次,哪有A妈妈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只是她不知道而已。而且由于起点低,A需要比那些大学毕业生多努力多吃苦不知多少倍,当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虽然工作上确实也得到领导认可,但每逢岗位竞聘就一塌糊涂,让领导大失所望。
A说,虽然妈妈在外人面前总是对她赞不绝口,但她不仅没自信反而耳边经常会有个声音在说“你很糟糕”。辞职是因为A觉得自己人到中年,工作上也不会有什么突破,与其每天起早摸黑混日子,家里孩子又顾不上,不如放弃工作在家专心带娃,起码能做个尽职的妈妈。
“人前夸我,人后损我,也许她觉得我当全职妈妈让她很丢脸吧,哈哈!”A搞怪地笑了下,跟小时候一样,我却突然感觉一阵心酸。
3
都说越夸孩子会越自信,可很多家长发现,在夸奖中长大的孩子反而更输不起。他们害怕失败、拒绝尝试,我们以为的“好胜”,其实是自卑。
《奇葩大会》里有一集,街球王吴悠非常好胜,有次因为失误输掉比赛,导致他每逢关键时刻必定失手,后来在重要关头他甚至不敢投篮,宁愿把球传给别人。后来吴悠终于明白,原来“好胜”和“怕输”是两回事,前者是积极进取并输得起,而后者则仅仅是因为害怕失败而逃避。吴悠说,他之所以怕输,是由于对自己过高期待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否定会让孩子自卑,然而过高的“肯定”也是一种否定。
真正的肯定,是你做到80分,我也能看到你的80分。而无论我看到的是50分还是120分,都是对80分的否定。朋友和A妈妈都对女儿有过高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与孩子的实际能力并不相符。就像孩子本身的能力为80分,而家长却把她们夸到120分,夸大的40分并不是对孩子能力的认同,而是妈妈心目中对孩子的期待罢了。
对孩子有期待错了吗?有期待没错,错就错在我们经常把对孩子的期待误以为是对孩子的夸奖。孩子学习效率高,成绩好时,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学习方法,看不到孩子认真努力的过程,却一厢情愿把孩子想象成神童一样只要弹指一挥就能轻松获得好成绩。当孩子让我们“长脸”时,我们把他们捧得有多高,那么当孩子让我们丢脸时,我们就能把他们摔得有多惨。
被迫从自己的yy中拉回到现实的家长大失所望,他们一边忍不住对孩子冷嘲热讽,一边又自欺欺人在别人面前继续把孩子往天上捧。结果孩子长年头顶着“天才”的压力,努力扮演着家长心目中那个天资过人的小孩,不敢努力,更不敢在人面前努力,生怕一不小心就惊醒了大人的好梦,让他们看见原来我很努力了,也不过如此。
吴悠最终敢于承认自己的输不起,接纳了“会输”的自己。而利利和A却深知比她们更输不起的是她们的妈妈。于是她们顶着不让妈妈失望的巨大压力,利利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假装自己就是那个不用努力成绩都很好的天才;A则每逢关键时刻,她的潜意识就会替她告诉妈妈:“别再这样夸奖我了,我没你想象的那么好。”
4
我们的夸奖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我们通过夸奖控制对方,使孩子某些行为更符合我们的要求。夸的力度越大对方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越大,虽然被捧到天上时有瞬间膨胀的感觉,但实际有多少斤两自己心里最清楚。被父母抬得越高,真实的自己离父母的期待就越远,就越难以接受自己的“不够好”。而被长期持续地夸,人就容易被夸奖所绑架。
我想得到你夸奖,就得取悦和迎合你;你想让我夸奖你,那你得表现好(先让我高兴)啊!在夸奖中我们从未真正看见过孩子,而看到的更多是自己。
鼓励和夸奖不同。夸奖是眼里只有自己,只有孩子的表现符合我要求,让我满意了,才能得到我夸奖。而鼓励则是以孩子出发,没有太多的功利,无论你表现如何,我都能看见你值得被肯定的部分。
鼓励是当你考了100分,我就看到100分,同时也看到你,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期间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你对这次的成绩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我为你高兴,走!我们去庆祝一下。”而不是为了满足我的虚荣心四处炫耀,也不是为了我的功利心,用各种夸赞奖励外加一点打压企图让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而当你考了50分,我也就看到50分,同样也看到你,同样问你“这里发生了什么,当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我为你难过,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而不是以“教育”之名实质是发泄情绪,对你批评惩罚冷嘲热讽。
认为夸奖能让孩子自信,是我们对建立自信最大的误解。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当孩子“得意”的时候我们才会夸奖,而当他们“得意”的时候自然就是他们自信的时候,适当的夸奖可以锦上添花,但对建立自信并无多大帮助。
而最需要建立自信的时候,恰恰是孩子“失意”的时候。“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在孩子心灰意冷垂头丧气的时候,找到他们值得被肯定的地方,并将它们细化,让孩子在哪怕是一丁点的小成功里找回自信。
无论孩子表现好与不好,都可使用鼓励,用询问的方式让孩子把成功的过程具体化,这样回忆和描述的过程就是孩子一点点建立自信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