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不断听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使人充实”这样的至理名言,然而绝大多数人是不喜欢读书的。
说实话,读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或者说,在我们尚且稚嫩、贪玩的年纪,很难领会老师眼中的好书的有趣之处。我们被教导着读书,却很少能读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好书。
我的童年和中学是浅薄无味的。有些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课外书,而我只知沉迷于电视。
第一次阅读课外名著,是在初三毕业后,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鬼知道是我读完这本书有多累。我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将这“钢铁”打进我的阅读史里。自然而然,我没有领会到保尔柯察金的意志,只记得其中男女主角在一处河边草坪中亲吻的暧昧。当时真觉得“辣眼睛”啊,第一次在神圣的书本里直视性与爱。我赶紧扔下书本,倒在床上,让一种热热的刺激渐渐平息下来。
进入大学,自卑如我,时常陷入一种知识恐慌。当时的青春应是明媚的,可迷茫与无知就像一把尖锐的剑刺进我脆弱的心神。我的无病呻吟与辗转反侧是没有意义和力量的。
如何自救?
我跑进图书馆,在一排排陈旧的书籍里挑选了《茶花女》、《简爱》,读完以后感觉还是太累。唯一的驱动力量就是,我可以读完一本书了。
是的,我读书的态度是极其功利和焦躁不安的。我逼迫自己喜欢书,但喜欢不起来。
随之,我被“真香定律”支配了。
2012年前后,我开始怀春了,鬼使神差地开始接触网络言情小说。在这之前,我完全无法理解室友怎么会看那种东西。我的质疑和不解,跟很多人还没真正接触一个新事物前的心理是相似的。
不怕大家笑话,当时读的第一本言情好像是叫做《傻王爷与俏王妃》……
嗯,我熬夜看完的。
此后两年一直陷进这个泥潭里。我被郭敬明打动过,被韩寒逗笑过,也被小黄文挑逗过,有时还沾染不少粗鄙的文字,到2013年底才好不容易看到张小娴和席绢这类质量高些的作品。最后还是因为自己开始喜欢别人,才真正戒除了网络言情小说。
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我读了很多名家散文,终于读完了《红楼梦》,在书店里读余华的《活着》哭得泣不成声。
从那开始,我才算真正开始正经地读书,这个起步是相当缓慢的。我开始懊悔自己被污染青春和时间,可惜,再也无法挽回。
我接受了正经的学校教育,阅读的目光不能再有所偏离,专心致志地对准古今经典、中外名著。我整天拿着一个小本本,记录了上百本必读的名著,我狼吞虎咽,心急如焚地在那个本子里勾画读完的战果。虽说最终我的阅读不多,但还是极为推崇。慢慢地,我似乎有了“爱读书”的虚假形象。但其实,我还是无法真正爱上读书。
当时功利性强的我,对什么“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不屑一顾。
2015年初,我开始读金庸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喜欢的那个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向我展示他的博学,而我不能和他真正的交流。尽管有很多话想说,却时时担心暴露我的无知。他像一个浩瀚的星空,包容着世间万象。他什么书都读。他推崇乔治奥威尔的《1984》,他喜欢王小波,他对金庸武侠爱不释手,他甚至也读完了《哈利波特》系列。
他关心世界,却从来没有把我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看待。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从来没想过认识自己。
当我开始阅读金庸武侠之后,才第一次知道沉迷读书是一种怎样忘我的快乐。我买的是花城出版社的袖珍版本,一些手掌大小的册子。我一口气读完了《神雕侠侣》,杨过的内心世界离我是那样的近,我喜欢张无忌成为明道教主之前的孤独经历,乔峰的舍身取义令我动容。
每次看到深情款款或金戈铁马之处,多次不能控制自己的泪水。我知道这不是被作家骗去了泪水,而是在那些精彩的情节和人物中,发觉了自身性格的遗憾。武侠小说放大了人性,那些侠肝义胆的武侠人士不仅个性鲜明,而且有一种我最为敬佩的敢说敢做的胆魄。
金庸,让我打开了阅读的大门。我主动地发起了阅读这个行为,并且相信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