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大家对这首诗的解读颇有歧义,主要体现在对诗中所写的“有女同车”之“女”与“彼美孟姜”之“彼”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毛诗序》说:《有女同车》是映射郑国太子忽的。太子忽曾经有功于齐国,齐侯请他娶齐女为妻,齐女有贤德但是郑太子忽却不娶她。终于因为没有大国的支持以至于被驱逐,所以国人作诗映射此事。(“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娶,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
忽是郑庄公的太子,后来的郑昭公。其祖父郑武公,曾祖父郑桓公。郑桓公是西周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
《左传•桓公六年》是这样记载太子忽“有功于齐”这件事的(大意):
北戎侵伐齐国,齐国国君派人到郑国请求援助,于是郑国太子忽率军援救齐国。六月,大败北戎的军队,俘获了北戎的统帅大良、少良两位,斩获首级三百,把他们都献给了齐侯。(原文:“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於郑。郑太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於齐。”)
《史记•郑世家》是这样记载与郑昭公有关的事情的(大意):
郑庄公三十八年,北方牧羢(róng)羊的部落戎人攻伐齐国,齐国派使臣向郑国求救,郑国派太子忽率军队救援齐国。在此之前,齐釐(xī)公想要将女儿嫁给他,太子忽辞谢说:“我们郑是小国,与齐这样的大国不宜相配。”当时,祭仲郑与太子一起来齐,他劝太子要娶齐国公主,祭仲说:“我们郑国朝中,庶子多受王后宠爱,您是太子,如果没有大国作后援,将来可能不能即位。您们三位公子,将来都有可能被立为郑君。”所谓三位公子,是指太子忽的弟弟子突、子亹(wěi)、子(婴)仪。
太子忽的母亲是邓国的公主。郑庄公死了之后,祭仲就拥护太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昭公的弟弟子突是宋国大夫雍氏的女儿生的,宋庄公听说大夫祭仲拥立了太子忽为郑君,就派人用计引诱召来祭仲,胁迫他改立子突为郑君。
郑昭公听说祭仲要改立太子突为新君,九月份的时候,就逃亡到卫国去了。子突被立为郑君,就是郑厉公。郑厉公四年的时候想杀专权的祭仲,没成功,就流亡到蔡国去了。祭仲又迎回了昭公姬忽。昭公做了两年郑君,打猎时被大臣射杀于野外。
相比于《史记》,《左传》对姬忽推辞齐国婚事的经过写得更加鲜活(大意):
在鲁桓公还没有娶齐僖公之女文姜以前,齐僖公想把文姜嫁给郑太子忽。太子忽辞谢了,人们问他原因,太子忽说:“人人都有自己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说:‘自求多福。’我靠自己而已,要大国干什么?”君子说:“太子忽善于为自己打算。”等到他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又要嫁女儿给他,他坚决推辞。人们问原因,太子忽说:“我没为齐国办什么事,尚且不敢娶齐国女子。如今领国君之命奔救齐国于危急之时,却娶了妻子回去,这是用军功换取婚姻,人们将会说我什么呢?”于是假托郑庄公的意思推辞了。
(《左传》原文:“公之未婚於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太子曰:‘无事於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婚也。人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郑昭公姬忽不想搞政治联姻,想靠自己,颇有主见,只是结局惨淡了点。他的流亡与被刺杀,不能不说与其背后无大国支持有些关系,尤其是昭公死后,他另外两个弟弟子亹、子婴先后被立又被杀,也从侧面证明了大国支持的重要性。
《毛诗序》认为,姬忽的成败是《有女同车》的背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