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发达了,名人语录可以说是到处可见。
网页上、微信朋友圈里、微博上等一些社交网络平台,经常能看到标着“鲁迅说”“孔子说”“谁谁谁说”的“经典”语录。没读过这些人的作品还真是辨别不出真假来。
我转发你的文章,而你却欺负我没读过书不过,细品之下,这些语录还真的有点道理,有些甚至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那句打着“莫言说”的语录:“我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我远离两种人:遇到好事就伸手的人;碰到难处就躲闪的人······”
读完后,还真给人一种受益良多的感觉。
这段语录一经发布,就在网上火了起来。火到什么程度呢?火到惊动了我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
他将这段语录转发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并评论道:“理不糙,可我想知道这是谁写的?”
此外,网上还有很多不是莫言写的却署名为莫言的文章。莫言先生忙着“打假”的同时,还呼吁这些作者领回自己的“娃”。因为,莫言先生觉得这些文章都写的挺好的,没必要挂他的名字。
我转发你的文章,而你却欺负我没读过书而鲁迅先生早已仙逝,他可“打假”不了这些假语录。好在网上出现了一批“打假”人士,专门打那些假语录作者的假。也算是还了鲁迅先生以及那些早已作古的名人的“清白”。
那些写假语录的作者,无非是想蹭名人的热度,好提高文章的阅读点击量。他们的文章写得不算差,可就是缺乏自信心。
为提升文章的说服力,引用名人名言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是,从编造假语录的行为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自卑的。他们不敢承认自己写的文章,只好说这是某某名人写的。
这种写文伎俩,我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见识过了。那时,我还在读初二,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征文比赛,以航天英雄杨利伟作为文章主题。我的同桌很积极地参加了这次比赛。他在文章里头虚构了记者采访杨利伟的场景。记者的提问和杨利伟的回答,都是他一个人捏造出来的。
我转发你的文章,而你却欺负我没读过书我看后不禁感叹道:“原来还有这种操作。”我实在是打心里“佩服”这种行为。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作者,不管文章写得好不好,最起码要对自己写的文章有信心。热度可以蹭,但编造假语录却是一种看似高大上,实则掉档次的行为。
读者能看到作者写的文章,并转发到朋友圈,是对作者写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可令读者没想到的是,自己傻乎乎的转发这些语录、文章,而作者却欺负他们没读过书。
这对读者而言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揭穿。等读者明白过来后,我想应该没人会再去读那些作者写的虚假文章了。毕竟,假鸡汤有毒啊!
我转发你的文章,而你却欺负我没读过书写这些文章的作者是有一些实力的。他们写出的金句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有这等实力的作者,大可听莫言先生一句劝:“领回自己的娃吧!”何必为他人做嫁衣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比用欺骗来增加点击量更加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