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四十一

《传习录》四十一

作者: W_美娴 | 来源:发表于2023-08-20 06:18 被阅读0次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巳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

    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功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濬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谓‘格物’犹言‘造道’。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似与先生之说渐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今论格物亦近,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

    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

    曰:“《中庸》曰‘不诚无物’,程子曰‘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之类,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译文】

    正德十年(1515年), 我在龙江第一次见到了阳明先生。当时,阳明先生和甘泉先生正在就“格物”学说进行辩论。甘泉先生坚持朱熹的看法。阳明先生说:“朱熹之说就是求之于外。”甘泉先生说:“如果说格物的道理是求之于外,那么,就把我们自身看小了。”我当时很赞成朱熹的说法。不过,在阳明先生有谈到《孟子·尽心》章后,我就开始相信阳明先生的“格物”学说了。

    后来,我在家闲居,又以格物之说请教阳明先生。先生回答:“只要你能下真工夫,时间长了,自然就明白了。”我在山中静养时,抄录了《大学》旧本来读,于是觉得朱熹的格物学说不太正确。但是,也怀疑先生所认为的“意念所指即为物”的说法。但是,对于这个“物”字,我还是没弄明白。

    正德十四年(1519年)时,我从京城回来,在南昌又见到了先生。先生此时正忙于军务,只能抽空闲时间给我讲课。先生首先问我:“这几年用功用得怎么样?”我说:“学生这几年体会到,‘明明德’是要在‘诚意’上着手下功夫。从“明明德于天下',一步一步往下推,但是到‘诚意’上,就再也推不下去了。不明白为何“诚意,之前还有‘格物’‘致知’的工夫。后来又仔细揣摩体会,觉得意的真诚与否,必须先有知觉才行,并以颜回说的‘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来验证,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好像是没什么疑惑了。不过,但又多了一个‘格物’的工夫。我又考虑到,依我心的灵明又怎能不知道意的善恶呢?只是被私欲蒙蔽罢了,因此,必须格除私欲,才能做到像颜回那样善恶尽知。我又怀疑,自己是不是把下功夫的顺序给颠倒了,致使“格物,和“诚意,联系不起来。后来我去问了蔡宗兖,他告诉我说:‘先生说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工夫,我认为极是。’ 我又问他:‘为何是诚意工夫?’希颜就让我再仔细体察。可是,我终是不解,所以,现在向先生来求教。”

    先生说:“真可惜呀!这本来是一句话就能明白的道理。你所举的颜回例子,就可以说明。只要明白身、心、意、知、物是一件就行了。”我仍然疑惑,再问道:“物在心外,怎么能说与身、心、意、知是一件事呢?”

    先生说:“耳、目、口、鼻及四肢,都是人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没有心,它们怎么能视、听、言、动呢?反过来,心想要视、听、言、动,没有耳、目、口、鼻、四肢,那也是不行的。所以说,没有心就没有身,没有身也就没有心。只不过,从它充塞空间上来说称为身,而从它的主宰作用上来说称为心,从心的发动上来说称为意,从意的灵明上来说称为知,从意的涉外来说称为物,但都是一回事。意是不能悬空的,必然要指向具体事物。所以,想要做到诚意,就可以随着意在某一件事上去‘格’;去除掉私欲归于天理,那么就不会被蒙蔽而能‘致知’。‘诚意’的工夫正在这里。”

    听了先生这番话,我几年来的疑惑自此解除了。

    九川又问:“甘泉先生最近也相信《大学》旧本,认为‘格物’就像是求道。认为穷理的穷,就像穷其巢穴的穷,必须亲身到巢穴中去。因此,格物也就是随处体认天理。这似乎同先生您的主张逐渐接近了。”

    先生说:“甘泉还是很用功的,所以才能转回来。以前我对他说‘亲民’不能改为‘新民’, 他还不信。现在他谈论的‘格物’,同我的观点也接近了。只是没有必要把‘物’,字改为‘理’字,还是仍用‘物’字比较好。”

    之后,有人问我:“你现在为何不怀疑‘物’字呢?”我回答说:“《中庸》 中说‘不诚无物’, 程颢说‘物来顺应’, 此外还有‘物各付物’‘胸中无物’等。从这些可以看出,‘物’是前人常用的字。”后来,先生也像我这样说过类似的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四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ks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