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万里游

作者: 铅笔芒种 | 来源:发表于2022-09-24 20:37 被阅读0次

    孤身万里游,可以是自我主动选择,也可能是不得不的无奈之举;可以得自在,也可以多悲辛,端地看游子的心态和其处身的时代。

    【五代梁】契此和尚

    一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契此和尚,即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高僧。又号长汀子。《宋高僧传》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和尚身体胖大,爱皱眉头,大腹便便,在街上行走,言语无定,随处睡卧。据传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和尚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作偈子:“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世遂广传契此和尚为弥勒菩萨应化身。

    布袋和尚是开悟高僧,所作偈子,讲出世间法,世人往往不解。

    修行人心无挂碍,万缘万物都已放下。托钵乞食,孤身云游,世间人不堪其艰苦,亦不耐其孤独,得道的僧人却安之若素,以平常心相待,享受了无牵绊,随时安住的自由自在。

    《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稽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买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高僧慈悲为怀,以青眼看世间事、世间人,然而世人五蕴炽热,迷惑颠倒于“火宅”中,不懂佛法,不能明心见性,走上开悟解脱之道的人少之又少。

    问路白云头,与白云亲近,得白云自在无碍之性。和尚在俗世中难遇同道中人,只好独自修行悟道。

    高僧证到的境界,俗人难懂。即如此偈子,读来觉得心清自在,然而究竟清净在何处,似乎又说不确切。

    仙侣·后庭花

    【元】吕止庵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吴江冷,云高楚甸秋。认归舟,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

    功名揽镜看,悲歌把剑弹。心事鱼缘木,前程羝触藩。世途艰,一声长叹,满天星斗寒。

    吕止庵,元代散曲家。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晴霞结绮"。

    元代读书人的生存环境非常糟糕。这首曲子感时悲秋,融情入景,又即景抒怀,叹惜士之不遇、漂泊流落。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以抒怀起句,极见天地之大,己身之微,漂泊之远,悲愁之深。之后全作景语,纵目远望,视野开阔,楚甸高秋,吴江霜冷,秋季的寒冷萧瑟益发让人心中的悲苦之情汹涌,思乡念远之情勃发。

    在江上无数的风帆中徒劳地辨认着哪些是征帆初发,哪些是归舟欲泊,这种辨认是思乡之情的一种表征,却又更加增添了愁苦之情。毕竟,诗人归家不得,只能在万里之外的江楼上,独自望远,夕阳西下,犹然不舍离开。

    上片的三句景语也可以解作想象语,诗人想象这时候家中亲人独倚江楼,在无数的船流里辨认自己的归舟。这是从对面写起的笔法,仍然表达了游子漂泊,与亲人两地惦念之情。

    下片转入记叙和议论。杜甫《江上》诗有句“勋业频看镜”,诗人化用为“功名揽镜看”,意思与老杜一样,镜中人渐老,而功名一无所成。

    “悲歌把剑弹”,典出《战国策·齐策》,用的是冯谖弹铗的事情。冯谖初到孟尝君府第,得的是下等待遇。于是弹剑作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但是冯谖后来得到了孟尝君的重用,诗人却只能流落江湖,其悲伤深重于冯谖。

    “心事鱼缘木”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批评梁惠王不施仁义而想王天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诗人悲慨自己的抱负如同缘木求鱼一般,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法实现。

    “前程羝触藩” 。出自《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比喻进退两难。可见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很是灰心。

    在那样一个时代,读书人的路坎坷异常,个体能做得选择和努力都极其有限,诗人也只能一声长叹。结句是景语,也是情语。满天星斗,境界何其阔大,而人在江湖,又全然身不由己。星斗寒,是秋夜秋气之寒,也是内心悲凉之寒。

    整首曲子,诗境都阔大高远,然而天地辽阔,却没有诗人的出路,功名不得,生计无着,万里飘零,这真是悲哀的事情。不止是诗人个体的悲哀,更是整个元代汉人知识分子的悲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身万里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ls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