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孩子说话文明
孩子给猫铲屎的时候,让我抱着猫。
当个铲屎官儿还要配个秘书?我不抱。
孩子正铲呢,猫“呼”一下飞到孩子身上,孩子站起来就喊了我一声,还带了脏字。
我马上纠正他的行为,孩子马上启动防御机制,母子俩都像战斗的公鸡!
我意识到这个时候说啥都没用,只会激化矛盾。
等大家都平静的时候,我开始教育孩子:“儿子,你弄猫那会儿说脏话,你咋看这事?你啥感受?你知道吗?你在家,我是你妈,你弄啥我都能原谅,出了门,我跟你说呀,你这都会招致祸端......儿子,你这么跟妈妈说话,妈妈很难过,你要好好跟我说话......”
我一顿输出,至少三分钟以上,我说话慢,一分钟大约80个字,三分钟就是二百多字。说着说着没词儿了,突然意识到自己话太多了,停住了。
孩子说:“妈,你说了这么多,就一句话有意义‘你这么跟妈妈说话,妈妈很难过,你要好好跟我说话’。”
我突然发现这就是我平时教育孩子的模式,本来是原则底线的问题,精准指出来即可,却非得给他谈谈,还要讲道理。在谈的过程中就降低了这件事的原则性程度,在讲道理的过程中降低了做家长的权威。
今天看了叶老师的文章,以及叶老师关于养育一个心理强大孩子的方法和见解,我深受触动。养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就是在这一来一回日常的沟通中,就是渗透在这名不见经传的小事儿中。
孩子小时候说脏话,以打骂教训为主。后来知道是先生和婆婆说话爱带口头禅导致的,矛头直指大人。婆婆率先改了,先生也有所变化。但大人的矛盾无法直接开战,就通过这些日常琐事体现出来。所以孩子一说脏话,先吵大人,反手再对孩子一顿情绪的宣泄。
就在这磕磕绊绊中,孩子长大了。
终于明白,孩子说话文明除了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更需要一个智慧的沟通者。
2.被营销
一个家长说有个活动让我参加一下,我一听活动内容自己挺喜欢的,就过去了。
到那儿一个小时后,我才发现此活动非彼活动,说的活动并没有,真正的目的是向我推销东西的。
几个人对我一个人。
我一边听他们讲解,一边也没让大脑闲置着。
我曾经通过这种方式买过安X和某牌子的家用电器。安X买了就买了自用了,家用电器就给退了。
那个时候买是因为自己讨好型人格作祟,觉得人家弄那么大场地,费那么大事,不买多不好,自己的脸也挂不住。但是讨好了别人委屈了自己,每每看到这个东西,心里还会有不舒服。
虽然这次他们讲的东西我真的要用到,甚至家里还正缺着某个产品。但我告诉自己,我要证实一下我到底强大了没有,懂不懂拒绝。同时也让他们急于推销付出代价——没有直接告诉我让我来是干啥的,我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所以,我坚决不买。
事后,我跟陈爱玲老师提到这事,她说:“原来是那种讨好,现在有力量拒绝,确实成长了。咱可以再换个角度,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我们可以从需要不需要上来决定买不买,而不是说别人会怎么看我,有没有欺骗我,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来影响我们的决定……”
我突然就想到了胡适怼辜鸿铭的桥段。辜说胡的英语发音是下等人的发音,而胡笑着说:“不要在意我的发音标不标准,而要听到我说的内容……”
换一个角度,恍然大悟。
成长日记: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能改变过去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决定不了未来但是我们能决定未来自己的模样。
有时候我对孩子的愤怒,可能不是对孩子的愤怒而是对爱人的愤怒。
有时候我当下的情绪可能跟当下这件事根本没关系,是我在当下这件事上共振到其他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