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吟山(未经许可转载必究)
文学界对余秋雨先生的批评,也曾看到过一些。因为近来有细读他的文章,且又很喜欢他的文风,所以今天看到一篇评论他的文章便格外在意起来。
批评出乎我意料的多,却都有凭有据。有批他的作品的,也有批他的人格的,我想所有这些例举对于我对他作品的喜爱是有些影响的。
毕竟作为一个学识疏浅的普通读者,只是抱着那么单纯的态度去读,不但没有挑剔,(也没水平作挑剔),甚至是极为欣赏或崇拜的。而后却发现那书和那人是不完美的,光是对他作品的纠错,竟然已经成书几许了!
如此一来,对自己原先所持的毫无保留的欣赏态度不由得踌躇起来。这样的心情好有一比,就如同和一个人初坠爱河,刚刚沉浸在甜蜜当中,突然有人告诉你那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做不到不爱,失望却也难免。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讲,他的书集能有这么多的读者喜欢,也必定有他的可读之处,就如同我,读了一本《欧洲之旅》之后,就打算把他的所有书都读了,深有相见恨晚之感!
然而也有可能像那篇评论的作者一样,一开始极为喜爱且尽力模仿,读久了就不想再读了,觉得不过如此。但最后这位评论者竟然在搬家的时候,把这些曾经喜爱过的余秋雨的书,列为搬不动可弃之列,我觉得还是夸张和过分的,这不是在否定秋雨,而是在否定自己了。
文中提到他被指做作,倒确是有这么点感觉,特别有些新创的拗口词语,以及有时对于一件简单事物过多的故意舞文弄墨,会让人感觉空洞和浅薄。
至于对他的人格的指责,那文中提到了两点。一点我抱同情态度,就是说他于文革期间在上海成为过“四.人.邦”的御用作者,之后也没有过深刻的检讨。
我想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屈从于权贵的事,还是值得同情的。摊到谁身上都难保会不从。那种既能够认清美丑对错,又能够凛然作出正确抉择的人应该是极少数的吧!文人一旦与政治沾边,总是难逃被历史清算的命运。
至于事后检讨,又能让人说什么呢?在我看来,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对“那样的一段经历”作积极的检讨,倒是有越深刻越虚假的感觉。历史的事,谁能说得清呢!
提到的第二点,倒是把刚刚在我心中树立的人设打了折扣了。
既然那些学者细读了你的书,并且指出了那些实实在在的错误,你坦然承认,致以感谢,再对自己的作品修订再版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毫无表示,默默修订再版?
这一点我非常不理解,如我辈普通之人也可以做到的事,他这样一个理应有着高尚品格的著名学者怎么就做不到呢?!但愿他是有不可言表的苦衷吧,我希望是这样的。
无论怎么样,整个世界都是不完美的,何况区区一个人,一本书呢!对人,对书,都取自己所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