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秋雨先生

作者: 吟山 | 来源:发表于2020-05-01 22:45 被阅读0次

原创/吟山(未经许可转载必究)

文学界对余秋雨先生的批评,也曾看到过一些。因为近来有细读他的文章,且又很喜欢他的文风,所以今天看到一篇评论他的文章便格外在意起来。

批评出乎我意料的多,却都有凭有据。有批他的作品的,也有批他的人格的,我想所有这些例举对于我对他作品的喜爱是有些影响的。

毕竟作为一个学识疏浅的普通读者,只是抱着那么单纯的态度去读,不但没有挑剔,(也没水平作挑剔),甚至是极为欣赏或崇拜的。而后却发现那书和那人是不完美的,光是对他作品的纠错,竟然已经成书几许了!

如此一来,对自己原先所持的毫无保留的欣赏态度不由得踌躇起来。这样的心情好有一比,就如同和一个人初坠爱河,刚刚沉浸在甜蜜当中,突然有人告诉你那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做不到不爱,失望却也难免。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讲,他的书集能有这么多的读者喜欢,也必定有他的可读之处,就如同我,读了一本《欧洲之旅》之后,就打算把他的所有书都读了,深有相见恨晚之感!

然而也有可能像那篇评论的作者一样,一开始极为喜爱且尽力模仿,读久了就不想再读了,觉得不过如此。但最后这位评论者竟然在搬家的时候,把这些曾经喜爱过的余秋雨的书,列为搬不动可弃之列,我觉得还是夸张和过分的,这不是在否定秋雨,而是在否定自己了。

文中提到他被指做作,倒确是有这么点感觉,特别有些新创的拗口词语,以及有时对于一件简单事物过多的故意舞文弄墨,会让人感觉空洞和浅薄。

至于对他的人格的指责,那文中提到了两点。一点我抱同情态度,就是说他于文革期间在上海成为过“四.人.邦”的御用作者,之后也没有过深刻的检讨。

我想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屈从于权贵的事,还是值得同情的。摊到谁身上都难保会不从。那种既能够认清美丑对错,又能够凛然作出正确抉择的人应该是极少数的吧!文人一旦与政治沾边,总是难逃被历史清算的命运。

至于事后检讨,又能让人说什么呢?在我看来,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对“那样的一段经历”作积极的检讨,倒是有越深刻越虚假的感觉。历史的事,谁能说得清呢!

提到的第二点,倒是把刚刚在我心中树立的人设打了折扣了。

既然那些学者细读了你的书,并且指出了那些实实在在的错误,你坦然承认,致以感谢,再对自己的作品修订再版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毫无表示,默默修订再版?

这一点我非常不理解,如我辈普通之人也可以做到的事,他这样一个理应有着高尚品格的著名学者怎么就做不到呢?!但愿他是有不可言表的苦衷吧,我希望是这样的。

无论怎么样,整个世界都是不完美的,何况区区一个人,一本书呢!对人,对书,都取自己所需吧!

相关文章

  • 略谈秋雨先生

    原创/吟山(未经许可转载必究) 文学界对余秋雨先生的批评,也曾看到过一些。因为近来有细读他的文章,且又很喜欢他的文...

  • 琐记杂感005

    巧用文本例子,提升语言能力 ——基于语用功能的小学高段文本解读略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 读《略谈中西文化》有感

    初读熊十力先生的《略谈中西文化》,却只觉得有趣得很,忍不住又再读几遍。反复读过之后更感觉文章妙趣横生,先生锦心绣口...

  • 读《略谈学习国文》所获

    今天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略谈学习国文》一文,叶老说:“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

  • 也谈一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

    也谈一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 □山田耕夫 余秋雨先生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走...

  • 2022-03-21

    读叶圣陶先生《略谈学习国文》有感 ——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先认清楚为什么学习它。认清楚了,...

  • 略谈彭大意先生的画作(摘录)

    彭大意先生2011年在全国性书画大赛中有25件国画作品获奖,实属罕见……他的画有三象:具象——写实;印象—...

  • 读书札记之《文化苦旅》

    今日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首先介绍余秋雨先生,先生的履历太长,成就非凡,一句两句难以介绍完。先给大家展示...

  • 略谈

    一个人一生可以有很多身份,孩子,学生,父母,老人……但是只会有那么一两个身份会被人们记住,要么是最好的,要么是最坏...

  • 略谈

    身为帝都活着的一个人,深知活难干,失难吃,拥挤的交通,永远垫底的工资条,每到月底就知道狗吃撒,你吃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略谈秋雨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uc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