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家庭聚会,有一个比小宝大两岁的姐姐来家里玩。可能是间隔的时间有些久,也可能是小宝2-3岁执拗期正当时,他保护玩具的意识空前啊,什么都不让姐姐碰,甚至姐姐帮他收拾掉落的玩具他也哭闹着抗拒,并且在姐姐坚持帮他收拾的时候出手打了姐姐。我简直错愕了!!!他嘴巴硬,始终不愿意道歉,后来愿意给姐姐揉一揉表示道歉,姐姐接受了,打人事件算是过去了。
晚上吃饭之前,小宝和姐姐一起玩橡皮泥。他拿的是粉色,姐姐拿的是绿色。姐姐非常想要绿色,请弟弟分一半。但是小宝就是不愿意。姥姥在一旁说“小宝,你分给姐姐一半,两个人一起玩啊,姐姐来还给你带零食呢……”小宝不同意。姐姐的家人一直在劝姐姐“你就玩这个,这个也一样啊……”可是孩子嘛
姐姐继续不紧不慢的跟小宝弟弟商量,我也觉得分一半没关系,就去劝小宝“你分一半粉色的给姐姐,姐姐分一半绿色的给你,好不好?”小宝果断干脆的蹦出来两个字:不好!
我继续劝“那么大一块,你的手也拿不住啊,分他一半我们还有一大块呢?”
小宝还是果断干脆的蹦出来两个字:不行!
小姨也劝小宝,姥姥也劝……小宝始终不同意,后来我突然意识到,我越权了。橡皮泥是小宝的东西,他有权利去决定是不是分给姐姐,我为什么要干预呢?平时我说我的东西不允许他动,动之前要经过我的同意。他的东西,为什么我就能随便参与做决定呢?
我示意妈妈和妹妹都不要劝他了。我蹲在他旁边跟他说:小宝,妈妈不说了。橡皮泥是你自己的,分不分给姐姐你自己决定。他安静了几秒钟,用小刀把橡皮泥从中间分开,把其中的一块递给了姐姐。
原来一切就是这么简单。我意识到,上午姐姐来家里的时候,小宝也一定是物权意识感受到了威胁。他觉得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来,会跟他争玩具,会跟他争关注,这些对他造成了压力,所以他一直都在紧张的关注着姐姐的一举一动,极力的守护着自己的玩具,即使不玩,也不让姐姐碰。他平时的安全状态和平和状态受到了干扰,他不能接受。
意识到这些之后,我也小心的守护着他。姐姐拿他放在桌上的零食,他急的大喊,我会告诉姐姐,那是小宝的零食,你给他放那吧,我一会可以给他拿其他的;姐姐拿他的纸,我会告诉姐姐,那是小宝弟弟的纸,你还给他,我给你重新拿一张……这样是让小宝知道,姐姐不会拿他的任何东西,姐姐的到来也不会影响妈妈对他的爱,妈妈会和他一起守护他的东西。当然在小宝看不到的时候,我也会悄悄的给姐姐补偿,让她心里更好受一些。
这个阶段的孩子,物权意识非常强烈,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容不得别人来分享。所以,我不强迫小宝分享是做对了。既然平时我总是跟小宝强调:我的东西是我的,不允许他随便碰。动之前一定要经过我同意。那么,我也要尊重小宝,尊重他的物权意识。东西是他的就是他的,他有一切权利,分享与否是他自己决定的,而不需要我的干预,我也没有权利干预。
我尊重了他,给了他自己主动权,他享受这样的尊重。他最终决定把橡皮泥分给姐姐,那是他自己的决定,是他基于物品是自己的,自己有选择分享与否的权利,如此,他主动的做出了分享的决定。没有强迫、没有哄骗、没有讥讽……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分享,而是我们的方式不对,在鼓励孩子分享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供妈妈们借鉴:
第一,利用孩子的敏感期,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2-3岁是孩子开始萌生物权意识的时候,这个阶段他的话语里开始出现了“我”“你”这样的人称代词,这也表示着他在心理上开始萌生了区分物品归属的意识。这个阶段,要利用孩子的这一敏感特性,教授孩子物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他的,是可以他随意翻动的,哪些东西是父母的,需要经过同意才能动的。让孩子有物权意识,这是孩子分享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可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宝在我做饭的时候去厨房,我会告诉他,厨房里的东西都是妈妈的,动之前要经过同意。吃饭的时候,我会告诉小宝,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碗吃饭,用自己的杯子喝水,而不能混着用。
既然他这个阶段具备这样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利用这个特点,把“我的”“你的”利用发挥到极致,并且延伸叫他知道什么是“自己家的”,什么是“别人的”。分得清这些,就不怕孩子在外面抢夺别人的东西,到了商场拿着玩具不撒手等等问题。
例如:小宝翻我钱包就是在2岁多的时候,那一次,我明确告诉他那是妈妈的私人物品,私人物品的意思就是除了我不能任何人动,他不可以动。从那之后,小宝就不再翻我的钱包了。
第二,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明确了物权是分享的基础。而分享的前提是孩子愿意分享。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强迫孩子分享其实就是我们在干预孩子做出决定,对孩子所有的东西行使权利,我们作为大人的越权了。买给孩子的就是孩子的,是否分享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或是观念问题,践踏孩子的物权意识。只有他相信这个东西是他的,他有一切权利,他才会觉得是安全的,才会愿意尝试其他的行为。我们强迫孩子分享,实质上是挑战孩子的安全感,只会让他更害怕,更担心失去,保护的更紧。
再者,我们尊重了孩子,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我的”“你的”的真正含义,他也才会基于物权意识在家尊重父母,在外尊重他人。不随意拿取和破坏别人的东西,不任意霸占和抢夺其他人的物品。
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因为最后,我跟小宝说了他自己的橡皮泥自己做决定,他反倒轻松的愿意分享给姐姐。教育孩子分享,道理讲到了就好了,至于行为上,孩子会慢慢学习,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父母要始终相信孩子,守护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只有当孩子觉得自己拥有的资源是别人拿不走的,心理的感觉是安全的,他才愿意去分享。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这样的安全感,守护他的安全感,让他相信,分享并不会让他失去任何东西。就算他不愿意分析,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变,爸爸妈妈会尊重他的决定。如果有人强迫他分享,或者有小朋友来拿他的东西,爸爸妈妈会站在他这一边,会帮助他守护他的东西,让他觉得安全。
为什么不赞同父母强迫孩子分享呢?
因为孩子拒绝分享,就是因为他害怕失去,他觉得不安全。他拒绝分享就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在守护自己的东西。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分享,他的这种不安全心理会加剧,他担心自己守护不了自己的东西,他找不到任何可以帮助他的力量,他会觉得仓皇无助,会无力,这种害怕和无助会通过声竭力嘶的哭泣表露出来。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到这一步,父母还是没有读懂孩子。
所以,分享是在安全的基础上学会的。就像那些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一样,他们救助或者做慈善的前提是自己的资源是用不尽的,超过了自己的需求的,那样他才愿意去分享。孩子也是一样,让他感觉到他的资源是充足的,心理是安全的,分享是早晚会学会的事情。
下午我买了水果回来,小宝热情的招呼姐姐“姐姐,我请你吃菠萝蜜,菠萝蜜可好吃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小宝也邀请姐姐“姐姐,你做我旁边吧?”
姐姐说“好呀”,就坐到了小宝的旁边。
小宝自己用勺子取盘子里的藕片,姐姐竟然夸奖他“你这样还弄的挺好的。”
“姐姐,你吃藕片,藕片特别好吃。”
……
哈哈,两个人自己对上话了,剩下我们这些大人在一旁面面相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