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国艺术之家山西省
关羽为何宁愿违背军令,也要华容道放走曹操?

关羽为何宁愿违背军令,也要华容道放走曹操?

作者: 关公文化彭允好 | 来源:发表于2017-03-20 18:39 被阅读364次

“孔明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

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于是与关云长签下军令状,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刘备认为:“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程昱劝曹操道:“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曹操

曹操说:“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关羽冒着自己违反军令的生死,大胆放走了曹操。关羽到底为何会放走曹操?

从忠于汉室、忠于刘备集团的立场来看,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是刘备集团的死敌,绝对不能放过;但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曾对关羽礼遇甚高,上马金下马银,赠锦袍、赠赤兔马,表奏汉寿亭侯,恩深义重。而知恩报恩,有恩必报也是关羽一向奉行的为人处事原则。

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在忠与义的面前,关云长最终选择了义,这是超越政治利益的一种选择,这也是完善人格修养的一种选择。“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义炳乾坤

华容道义释曹操为《三国演义》塑造关羽“义绝”的人格典范写下了最浓重的一笔。

毛宗岗评曰:或疑关公之于操,何以欲杀之于许田,而不杀之于华容?曰:吾为朝廷斩贼,忠也;华容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可以为忠;恩怨不明,不可以为义。如关公者,忠可千霄,义亦贯日,真千古一人。怀惠者,小人之情;报德者,烈士之志。虽其人之大奸大恶,得罪朝廷,得罪天下,而后能不害我,是即我之知己也。我杀我之知己,此在无意气丈夫则然,岂血性男子所肯为乎?使关公当日以公义灭私恩,曰:吾为朝廷斩贼,吾为天下除凶,其谁曰不宜?而公之心,以为他人杀之则义,独我杀之则不义,故宁死而有所不忍耳。曹操可以释陈宫而不释,关公可以杀曹操而不杀,是关公之仁异于曹操。

义是古时最常用的一个道德概念,是做人做事的最高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无不把义作为道德的核心内容。被国人信奉为武圣人的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义”的代表,是集各种义于一身的典范。华容道义释曹操体现的就是信义,代表着知恩图报、舍身取义等美德的回归。

钟敬伯对这一章节总评上说:人只有“忠义”二字千古不磨,华容道上放释曹操,为义迫也。故史亦曰:“关羽报效曹公,张飞义释严颜,二将并有国士之风。”

关羽熟读春秋,深明春秋义理。在义的道德范畴里,古人最重的就是道义,道谓天下通行之路,义谓天下合宜之理。忠义、信义、侠义、仁义都首先要合乎道义,道义是中国古代义的总领。在生活及人际交往中恪守道义,就如天道运行,百姓日用而不知,却又不能违背。社会文明的秩序就在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道义而获得最低程度的保障。道义也是道德的底线。

而关羽的内心一旦同化道义,心即遵循信义之道,内心支配言行,言行符合内心,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成为了那一时刻的必然选择。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并不高,但他却说:“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告子上》的一句话,也是对义者最富影响力的一句话。“义”,主要是指平等平行的朋友、兄弟关系,从坦诚真挚的内心出发,不带有利益和强迫的性质。

关羽的“义”符合当时及后世普通百姓极为珍视的团结互助、同甘共苦、感恩奉献的道德准则,体现了社会经济日趋发展和繁荣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复杂,但也越来越需要,华夏民族所必然走向和憧憬的非血缘的以“义”为纽带的宗法式的纯朴而理想的人际关系。这是关羽形象在民间得到尊崇并越来越被神化的根源。

李贽《关王告文》中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能够“使君臣劝忠,朋友劝义”,而“朋友劝义”无疑是关羽形象最能打动普通群众的地方。

忠义无双

关羽义释曹操是关羽义重如山的必然结果,诸葛亮也早就料到关羽会放曹操,所以故意让关羽立的军令状,这件事情对于蜀汉政权及诸葛亮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一、关羽曾受曹操礼遇之恩,华容道放曹,还他一个大大的人情,以后对曹操做战时关羽不会再瞻前顾后。正如诸葛亮所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二、刘备当时屡战屡败,尚无立足之地,如若杀掉曹操,承父兄基业,军事实力远胜刘备的孙权将更加强大,刘备自然会成为下一个被灭掉的对象。放曹操是出于当时天下形势大势的考虑。赤壁之战后虽然受到挫败但还没有伤到根基的曹操,可以利用其有效牵制东吴,给刘备发展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三、诸葛亮刚辅佐刘备,做一顺水人情给关羽,不仅可得到关羽的信任和好感,而且在日后的谋划及职务分派上也会得心应手,施政的阻碍力也会大大减少。

《三国演义》最后写道:关云长放了曹操,引军自回。此时诸路军马,皆得马匹、器械、钱粮,已回夏口;独云长不获一人一骑,空身回见玄德。毛夹批写道:关公无所得,其所得者义耳。而这一个“义”字,正是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原因所在。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相关文章

  • 关羽为何宁愿违背军令,也要华容道放走曹操?

    “孔明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兵败,必走华容...

  •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诸葛亮为何要在华容道放走赤壁之战大败的曹操呢? 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这个情节不见于...

  • 《三国演义》78

    曹操曾对关羽不薄,关羽还在华容道放了曹操一马。曹操收到东吴送来关羽头颅,没有示众,而是厚葬关羽。可为何曹操害怕关羽...

  • 本可一举擒杀曹操,诸葛亮为何故意派关羽守华容道,放走曹操?

    本可一举擒杀曹操,诸葛亮为何故意派关羽守华容道,放走曹操? 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5万,最终以曹军“伤亡过半...

  • 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这根本就是刘备的意思。 隆中时,孔明刘备已确定了天下三分的战略目标,刘备势力在赤壁战后仍然很小,却略现...

  • 一念华容道

    为何要派关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那批赤兔马还在关羽座下嘶鸣,而关羽那大哥刘玄德更是以仁义扬名天下...

  • 读书打卡

    许梓轩 11月23日 第19次打卡,读了《三国演义》p281~317页,主要讲了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为报恩放走曹操...

  • 关羽为什么华容道放走曹操

    关羽为什么华容道放走曹操?有人认为是曹操对他非常的好,给他金银布帛,给他赤兔马和高官厚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 微笑面对生活,活出精彩的人生

    人家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而曹操的江山是笑出来的。当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放走后,还能对天长笑。我欣赏他这种积...

  • 曹操败走华容道,原来是个阳谋。

    “有没有听过华容道的故事?” “小时候看小说,曹操打败仗,被困华容道,但是关羽义薄云天,念在旧情分上,所以把曹操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羽为何宁愿违背军令,也要华容道放走曹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ei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