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将非暴力的种子洒进孩子心田》
设计者:吉慧芳
时间:2023年11月13日
主题:区分感受和想法46/47
目标:
1.能分析出不同语句(话语)中,是在表达“感受”还是“想法”。
2.了解与感受类似,但实际是表达“想法”的词汇,比如“不被看见”、“被抛弃”。
3.学生能够清楚分享一件事,并且找到自己的感受。
准备:提前写好句例、“想法”词汇表
环节:
一、区分“感受”和“想法”
1.辨析下列句子是表达感受还是想法。
(1)我觉得作为一名吉他手,我弹的不够好。(想法)
(2)想到我的弹吉他水平,我感到失望。(感受)
(3)想到我的弹吉他水平,我感到着急。(感受)
(4)想到我的弹吉他水平,我感到沮丧。(感受)
2.出示表达“想法”的词汇表。
二、加深巩固与理解。
1.判断例句。
师生依次判断10个例句是“感受”还是“想法”。如果是“想法”,进一步解释说明是属于哪种想法,比如“判断他人行为/自我否定”;同时将原句转化为感受进行表达。
2.总结。
区分感受和想法
(1)话语中是否有自己感受词汇表中的词。有“开心”、“难过”等感受词,该话语为表达感受。
(2)话语中有“我觉得”、“我感觉”的字眼时,不一定在表达感受。比如“我觉得我不够好”,是对否定自己的想法,不是感受。“我不够好”背后的感受可能是失望、难过等。
三、分享故事+感受
1.分享
分享者:女生牛NR
分享内容:
吃过饭上完厕所回到教室,听另外两位女生告诉她桌上的零食被男生冯Y偷吃了。后来听到冯Y说下周要赔偿自己,感觉很激动。着急让冯Y赔,向老师(也就是我)报告。
2.引导
学生分享完毕,我进一步剖析和引导。下面是对话内容:
“听同学说零食被吃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很生气。”
“后来又听到他说要赔给你,很激动哈?”
“对。”
“我说晚自习再处理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听到说晚自习处理的时候轻松了。”
“那现在你跟同学们说完这件事,分享完感受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感觉这件事无所谓,没那么重要了!”
学生参与情况
全员参与。每次课前,总是有学生询问我确认晚上是不是要上“非暴力沟通”课,大家很兴奋,充满期待。
在第1个环节,通过4个类似的句子区分“感受”和“想法”,花费较多时间,是有些困难的。有同学想着第一句中有“我觉得”是表达感受,有同学想着后半句“我弹的不够好”是表达感受。我不断地反问大家一句话:这句话里面有出现你自己写的感受词汇表中的词语吗?答案当然是没有。即便如此,仍然有同学觉得它属于想法,或者即是想法又是感受。我告诉大家没关系,最开始是比较难以区分的。后面三个句子就相对简单了,“失望”、“着急”、“沮丧”是很明显的感受词,大家都能判断出来是表达感受。
生活中确实充满着很多表达“想法”的词汇,负面词居多。简单了解哪些词是与感受类似的想法词是非常有必要的。大白纸上词语有限,不过学生们举一反三,会想到类似的想法词,比如“不被尊重”。
有了前面铺垫,后面例句判断容易许多。这个时候感觉学生们步入正轨,能分清楚“感受”与“想法”了。最后留给学生分享的时间不多,只有一位学生分享。
教师实践感受
今天课堂疲惫不过很有成就感。
疲惫可能是因为刚开始很难说清楚到底“我觉得作为一名吉他手,我弹的不够好”这句话是表达“想法”还是“感受”,有一点担心这节课是否会泡汤。不过这也是我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通过后面判断例句的情况看,整体情况是非常不错的。
最惊喜的还是最后分享环节。
课前牛NR报告,我听之后告诉她晚自习时候处理。她很听话先跑开了。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所剩时间不多,我估计最多有两位学生分享。我将一个名额留给牛NR,其他学生一个个手举的老高。又磨叽几分钟,我很无奈地说“可能时间只够牛NR一个人分享了”。她的分享非常精彩。
首先故事很详细,而且没有参杂任何评论的语言,也没有听出不悦的语气。另外她自己先用到“激动”这个词,在引导下一层层感受就更清楚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她的最后一句话:感觉这件事无所谓,没那么重要了!效果非常显著,这可能就是学习非暴力沟通与勇敢分享的力量。我对于继续这门课程更有信心了。
开始想着分享环节是师生随机抽取“表情包”,根据“表情包”分享曾经有过这样感受的故事。我还想如果学生放不开,先以身示范进行分享,以此鼓励学生勇敢分享曾经有过相关感受的事例。不过目前看,学生积极性超高都争着分享。我最后说:“如果真的都想分享,咱们每次课前一位学生分享。”大家很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