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一切感性直观都从属于范畴,只有在这些范畴的条件下感性直观的杂多才能聚集到一个意识中来。第21节,注释。第22节,范畴在事物的知识上除了应用于经验对象外没有别的运用。
1、统觉的统一性与直观的统一性的关系
“在一个感性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东西必然从属于统觉的本原的综合统一性,因为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的统一性才可能有直观的统一性。”
自我意识是一,范畴是多。自我意识是最高的原则,范畴在自我意识之下,自我意识借助于范畴来进行一种知性的综合,来把我的一些直观统一为我的。
直观的统一性是经验性的接受性层次,统觉的统一性是知性层次,先天自发性的层次。统觉的统一性不仅在自我意识和范畴这个层面上,而且一直要深入到直观本身的构成,直观的统一性也要依赖于统觉的统一性,只有通过统觉的统一性才可能有直观的统一性。
当我们讲“一个”对象,就已经预设了它的直观统一性,这种统一性里面包含一种综合杂多的功能,,并且已经含有这种东西对统觉的统一性的关系,即在直观统一性里面就已经包含有对统觉统一性的关系,这说明它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表象,而是一种活动,一种发挥能动性来制造关系的“联结”活动。
2、范畴
“一切杂多只要在‘一个’经验性直观中被给予出来,就在判断的诸逻辑机能之上被规定了,也就是由这一机能带到某个一般意识上来了。但现在,诸范畴不是别的,恰好就是当一个给予直观的杂多在这一机能上被规定时的这些判断机能。所以,在一个所予直观中的杂多必然从属于诸范畴。”
如果要成为一种认识论,就必须把形式逻辑的判断从内容上面加以理解和规定。范畴就是用来构成一个客观经验对象的,它是要获得一种先天综合知识。范畴就是在判断机能之上加上了直观的杂多,逻辑的判断机能当它指向某个直观的经验对象时就成为范畴,不指向经验对象是纯粹的机能,但机能是同一的,是同一个机能用在不同的方面。
3、经验性直观从属于纯直观,经验性意识从属于纯粹自我意识,时间充当二者之间的中介。
4、范畴表的问题是没有“推演范畴”。
黑格尔批评康德说,他的范畴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推演范畴”,只有在他之后的费希特才开始这样做。它的出发点仍然是经验,与亚里士多德发现和搜集范畴的经验主义做法并无不同。
对于我们为什么恰好只有这十二个范畴,以及“我们为什么恰好拥有这些而不是任何别的判断机能”,乃至于我们为什么恰好拥有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康德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他满足于这种经验,认为正是守住经验的限度而不去奢求超越经验之外的可能的知识,才使他的体系不可动摇。但这种原则似乎是模糊了两种“经验”,前一种“经验”正是他自己所反对的,反对先天的东西从经验中得出,但范畴表的出发点却是经验;后一种“经验”才是康德意义上的经验,即先验的范畴不能超出经验的限度。
5、范畴在事物的知识上除了应用于经验对象外没有别的运用
“一切数学概念单独还不是知识”是康德一个重要的观点,数学如果不应用到事物上就仅仅是思维一个对象;只有应用到事物上才可能认识一个对象,而后者才形成知识。数学之所以提供知识就是已经事先假定它是有关事物的知识。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我们都知道存在纯数学,数论、群论、泛函分析,这些不能仅仅被当作思维游戏,即使没有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应用,我们仍然承认它们也是知识。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