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读书简友广场
是否能够始终保持德行

是否能够始终保持德行

作者: 向问天 | 来源:发表于2023-03-22 22:28 被阅读0次

我的朋友,你问德性的获得是否需要长久坚持,是否能够长久保持。

德性是一个目标,人向他无限接近,至于占有保持,那是无法企及的目标。

董铁柱老师在《演而优则士》中说,作为行为的尺度,德行是可以在公共空间中影响他人。他专门使用了一章论述,内容有趣。

《世说新语》中《德行》篇第2则说: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美!”周子居的话描述了德行的功用。黄叔度作为一位有德之人,可以让他人的“鄙吝之心”收起来;但是,功用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失去功效。

因此,在公共空间中一定频率聚会必不可少。周子居的话很容易让人想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话:“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德行培养不是一劳永逸。即使是孔子对学生的影响,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最优秀的颜回也只有三个月,而其他则在更短的时间内就会再次“违仁”——也就是周子居所说的鄙吝之心复生。


《德行》篇第3则说: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缎轭。谐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日:“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赞叹黄叔度的郭林宗和周子居一样,本身以德行闻名之人。彰显了黄叔度德行的感召力。周子居和郭林宗的话并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心得体会,目标是潜在的观众。

周和郭用自己做例子,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体会到应该如何遏制内心的鄙吝,强调受有德之人熏陶的重要性。两者都肯定了黄叔度德行对他人的影响力。

有趣的是,郭林宗用“陂”来形容黄叔度。陂是池塘,不是《老子》所说的江海,和《庄子》笔下的海神也相去甚远。和江海相比,池塘当然是小而浅的,所以郭林宗所说“万顷之陂”就有了庄子式的吊诡一一原本是鱼卵的“鲲”成为大鱼的代名词。

这样两个看似相反元素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世说新语》对“有意无意之间”的强调。只要内心深广,池塘也可以浩瀚。


堤岸之意:表明无论是多么浩渺的池塘,都有着边际,需要堤岸的守卫。这反映了魏晋名士对“德”的理解:德并不无所不包的,它有着自己的局限,也必须有相应的准则。

在这些准则的维护下,德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或者可以说,在郭林宗的眼里,有德之人不再像孔子一样无所不包,而只能固守一隅。这多少与之前王戎对自己的定位—“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有些相似。

郭林宗并没有以“圣人”来称呼黄叔度,事实上,整部《世说新语》中,找不到用圣人来指代魏晋名士的例子。

对于魏晋名士,孔子才是圣人,而他们与圣人之间有着一条鸿沟。郭林宗对黄叔度的夸赞,体现了这一观点。当主动向有德之人靠近,希望受到后者德行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时,并没有奢望自己成为孔子一样的圣人,这体现了魏晋时期思想的特色。

这和先秦、两汉和宋明等诸时期不同,魏晋时期的思想家们没有把哲学理论中最高的境界圣人,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他们安于自己的定位,力求做一个深邃的“陂”,而不是幻想成为浩渺无边的大海。换言之,把自己视为普通人,希望能做一个有德行而洒脱的普通人。

正因为如此,魏晋的思想才会受到后人的喜爱吧?

相关文章

  • 观人学1真诚

    诚隐德,言气色 富贵的人,要看他是否能够以礼待人;贫穷的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受宠爱的人,要看他是否不骄傲浮夸...

  • 祝大家zhu事大吉

    时常警醒自己,所拥有的是否与德行匹配。能够找到活着的意义,自己的存在能对周遭或社会带来价值,就能够超越个人的恐惧和...

  • 碎碎念之做自己喜欢的事

    最近看摩西奶奶的书,里面写道“做什么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做这些事情时,你是否感到愉悦和幸福。能够始终保持快乐...

  • 德行

    德行往往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靠得住的标准,德行差的人无法承担大任,那么好的德行又是怎样养成的呢? 今天...

  • 你现在的德行能够承载多少财富?

    你现在的德行能够承载多少财富? “你的德行,决定了你能承载多少实物”。我觉得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的德行还需要继...

  • 是否能够拥有

    『一个女人遇到一个好男人,一辈子都不需要成熟,当一个女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就证明她并没遇到一个好男人。 华志余...

  • 读《论语》一一学做大写人,写点小作文

    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看见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么努力像他一样;看见的德行又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样的毛病...

  • 大琬读明白:《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如何衡量你是否拥有好的人生: 1.是否拥有成功的事业 2.是否拥有好的家庭和朋友的系统 3.是够始终保持正直 能飞...

  • 原来,一个人此生的“气数”,只跟他的家庭有关

    01 古人有言:“家有德,后代兴。家无德,子孙衰。” 一个家庭,它是否有德行,是否有钱财,是否能给子孙提供一个安稳...

  • 《中庸》(三.正心)

    题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否能够始终保持德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ib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