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段话: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
所以,今天不想写笃行日志,所以才去写,这才是终身成长者的思维方式。
今天学习《高效演讲必修课》第12讲,“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一本书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文学类的书籍往往是要把主题隐藏起来的,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把主题讲给读书听,这本书看起来就没劲。比如《红楼梦》,如果开篇就说,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烦恼,我们来看看贾宝玉的烦恼是什么。读者读起来就很没劲,也不高级。
而工具类的书籍一定要尽快让别人知道主题,否则读者就不愿意再读下去。
接下来书中一定会定义这个问题。所有的论证过程,第一步一定是定义。
比如《思辨与立场》,一上来就定义思维的几个境界。
有的书有的,有的书没有,就是背景的阐述。
比如《掌控谈话》,这本书是FBI写的,一上来就讲解决方案。而《身体从未忘记》,就会阐述关于这件事情一般的研究方式有哪些,这就是背景。
再接下来就是一本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有哪些解决方案?
几乎所有的论证过程都是千篇一律的,就是先提出问题,让你感觉到这个问题很重要。然后之前有很多种解释是怎么解释的,为什么不对、不够完善。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怎么验证假设。怎么做这个推理的过程。论据是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读者的意义是什么。
这就是一本书总体的架构。
如果我们把这个架构在脑海中清晰了,那么在读所有书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