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创业最好的时代
毫无疑问,互联网,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时间和空间不存在界限。
马云说过一句话: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千万人拥抱电子商务。国家提倡的互联网+的战略更是让互联网站上了历史高度。所以这是创业最好的时代。
二、供给侧改革
最近特别流行一个词语是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指的是消化过剩的产能。在过去,信息不对称会造成过剩的产能,譬如,某地出现农作物腐烂无人问津而无法处理的情况。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让信息对称,发挥最大价值。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会发现包括钢铁、煤碳等各行各业依旧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所以,要通过消化过剩和落后的产能,收紧生产环节,从而使产业趋于平衡健康,而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金人力等经济资源。
三、创业经不起你的盲目乐观
当人们不断地拥抱互联网,使得互联网越来越火热,有多少人还会回忆起02年互联网曾经历过泡沫的破裂?但这并不影响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
的确,所有的行业并非一蹴而就,举个栗子:房产,前几年对房产的未来充满信心,13年房价经历了调整。同样地,14-15年是资本寒冬,16年互联网又迎来一次新的爆发,18年互联网是否会迎来一次新的爆发?有的创业者只有1个公众号,就要出了天价融资。只要有一个想法,就敢要出一个亿的估值!这其实是一种对经济对创业环境的盲目乐观。
四、O2O的壁垒在线下
眼下提O2O的词越来越少,仿佛所有的事可以迅速改变,所有线上互联网的壁垒依然在线下,没有店面的支撑,线上还是无法运营,成本过高,不断地推,获客成本很高,创业者都开始寻找线下的实体去拥抱资源,比如易贷找了荣昌,“饿了吗”也被上市公司战略投资。这都是整合线下的资源,从而补充线上的不确定性。
五、需求是创业动力的源泉
需求是创业动力的源泉,不能忽略根本性的需求。大家都去做地产玩金融或者制造业,包括其他新型的制造行业,也不乏很多年没有进展的行业。
有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季琦从携程做起,发现市场上的快捷酒店并不理想,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陆续做了如家和汉庭。就好比,国内没有好的汽车维修连锁店,线上做得保养再好,线下的连锁店和标准化都没做好,所以很多传统行业有巨大的改造需求。好产品之所以没有人用,就是产品还不够完善,绝对不是补贴得不到位。0到1的过程肯定需要投入资金,1到99绝对不是靠补贴和烧钱得来的,还需要通过口碑传播等靠谱的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3112427/805069622ddff07a.png)
六、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动力
互联网的创新肯定需要不断进化和探索,但作为创业者不要局限于互联网的概念。根基更加稳固,不断地迭代,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源动力。
举个栗子:麦当劳和肯德基2家500强,麦当劳有电子的点单器,手机也可以定制汉堡;肯德基不断地生产粥和油条。他们都不断地学习并融入中国的文化,把企业像水一样,能够流入到市场中。
七、创业没有终点;创业不是虚荣
每个人都在创业,你是否想象过企业10-20年后样子?难道做3年上市就万事大吉?其实并不是。这只是另一个开始。创业是一辈子的事,可能永远没有终点,创业不是虚荣,而是残酷的商业。像丛林法则一样,适者生存,最懂商业规则的人才能走到最后。但应用方式有所不同。02年就有所谓的团购的原型联合购买网,像美团、大众点评,不断地成熟,伴随着体系和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导致了团购的大爆发以及团购巨头的爆发。所以,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机遇,能够抓住机遇,就能创造美好的企业。像今天的美团,做外卖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它拥有商户、团购的资源,但饿了吗和美团现在处于鼎力的状态。
【分析】美团不断地延展和进化改造,美团外卖是一个方向,也是企业在过程中寻找到新的机遇,美团现在发现团购和外卖是非常稳固的机遇。而像百度外卖,跨得就有点远,百度本身是一个互联网技术行业,并不是运营的企业。包括千团大战时,有拉手有窝窝团,窝窝团已经上市,拉手也已上市。最后拉手,窝窝团都灭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在创业的过程中,尤其是上市后,认为自己的创业可能到了一个阶段,逐渐忽略了创业的初心,寻求玩弄资本,做资本游戏,取代了寻求踏踏实实寻找用户需求,把产品不断迭代的初心。
八、创业的正确心态
13年,几乎每个创业者都会拿着1张名片,上面印着CEO,当时中关村走一圈,10个人里有9个CEO,有些人甚至不明白CEO的意义,就开始创业。可能由于找不到工作就自己创业,这种心态,其实,比较好的创业心态是:生活或工作的某一个瞬间,突然发现市场上有极大的需求,或者说,这个行业有极大的问题,可以通过你去改变,而你正巧身边有几个朋友,每个人考一堂试,假设你是领导,你能够顾全全局,可以带领大家完成使命、实现目标,这是很好的创业心态。而且我发现企业家都会说为了社会责任,为人类做贡献,表面上看是社会责任,但实际上是发现了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就好比,你带着一把锋利的刀,能够去切开这个切口。
同样地,创业不要一下做得很长,什么都做,开始创业,行业多大并不重要,公司本身的延展性非常强,产业链上下游全可以游动,当缝隙切开以后,你在缝隙中生存,等再扩张时,你的生命力不一样,好比e洗车起初做洗车,后来想做保养维护,关键是切口是否巧妙,是否切得开,e洗车、e保养也开始了雅虎,所以,创业者要多做创业失败的准备,失败是指出现大的偏差,一定要适度止损,不要继续耗,赶紧各种策略,迅速转型,再前进会发现突然就好做了,这也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他自己也跳入了盲区,所以要果断,要快速地和合伙人、投资人、周围的朋友沟通。
九、80%的问题都不是钱能解决的
现在都说资本寒冬,资本寒冬究竟怎么定义?现在是否是寒冬众说纷纭,但所有好的企业包括百度、阿里这些巨头,以及聚美、美团,恰恰都是在寒冬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寒冬中抓住机遇,在寒冬中把握机遇,变成了巨无霸,寒冬没有人搅局,能够满足真正的用户需求,他的融资能力较强,产品可能不如你,其实经济环境好的情况下,会用资本去吞噬你,寒冬反而是创业好的时间点,但这个时期更注重产品,更注重市场的回应,没钱做不下去,没钱无法发生裂变。
实际上80%的问题都不是钱能解决的,其实你需要的还是资源,无论是供货商的资源、渠道的资源、推广的资源,利用自己灵活的打法,完全可以用钱去解决,比如和代理商进行深度捆绑,上游的供应商,进行全面深入地合作,不通过钱去撬动,而用更巧妙的机制和手段。而我发现,百度等做推广的公司,价格也下降了,如果有适当的能力,推广和曝光效率比前2年过热的市场要好得多。我认为可以抓住市场的机会,有很多公司在经济环境低迷的时候大量地收购资产,从而扩充自己的企业体量,经济好的时候,不断反其道而行,把不好的东西丢弃。
十、更重要的是找钱找人
有一次,我见过好利来的董事长,深受启发。因为我们一直在创投创新行业,看到新概念的创业氛围,辛勤的创业者并不少,他说这20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蛋糕,坚持了20年必然会小有所成。当有一定根基时,发现好利来O2O网上订蛋糕,包括一系列的定制,如上门,其实原来传统的项目,都尝试传统行业的模式,只是形式和方式不同,而由于没有研究好用户倍增和用户裂变,所以并不理想,后期不断地线上线下整合,改变了思路,也帮助线下的企业拓宽了思路,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自己如果再不改变就会被替代,其实并不会,他们根基稳固,想取代他们很困难,但他们意识到市场被挤压,从而产生了惊慌,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再不顺应时代就要被别的企业干掉。
其实很多时候,创新企业冲击传统企业都以失败告终,偶尔冲出重围,真正改变行业的格局不是让CEO一味投入而要学会跳出来,更重要的是找人找钱。这里所说的找人找钱,不是招聘,不是融资贷款,找人是找合伙人,是找真正能帮助你的人,比如投资专家,渠道专家,得力干将,合拍或者互补的帮手;找钱不是找人民币找美元,而是找企业更多的资源,每一份资源都是钱,都能变现,都能发展。找资源,大部分企业在上下游,横向的合作空间其实非常多,一个店铺总需要原材料,需要各种各样的需求,一个互联网企业,总是需要开发设计这些基础的需求,但到业务层面,怎么卖出去,卖得好不好,都有很多点需要考虑,当然不要陷入这样的怪圈----我有很多资源,一个都用不上,看是否可以用上,转化率高不高,能否控制住。如果不去思考,盲目地找,会浪费自己和企业的时间,浪费企业的生命。
十一、我对于项目的逻辑和看法
我个人看项目有一个漏斗式的逻辑。
第一看行业和规模,市场多大,有无潜力;第二个看用户图谱,针对的区域,上海、江浙沪,针对白领、学生,老人、小孩等人群,再看有没有市场调研的结果,去验证想法是否正确,或者询问终端用户,产品的设计情况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以上结果,产品出来后,推广产品需要考虑,推广策略、营销机制,出现问题能否把风险控制到最小,能不能有机会把精准度把握得更高。
十二、关于团队
团队是互补型还是搭档型,最后融资需要多少钱,出了多少股份,是否符合这个价值,你大概需要的钱是否是你真正需要的钱,在这个过程中切勿讨价还价,不要错过融资的最好时机。
很多人都抱怨,去年给了很高的估值,而今年却融不到钱,这很正常,去年市场形势好,势必有很多机会,市场不好,心里落差会很大,悔恨当初没有过多融资。所以要以企业为主,自己的股份多少,要把事情做成,要讲信用,去年也出了不少骗子案例,在圈内曝光度很高,要珍惜自己的信用,即便这次融资创业失败,下次创业还是会给你钱,投资和合伙人一样,非常愿意伴随你,信任你,如果他看好你,会一直关注你并推你一把,而不是只要投资人的钱,不需要任何交集,企业和机构之间特别像谈恋爱,如果看上一个高富帅而没有任何感情是不能长久的。只有配合得愉快,互相欣赏,大家的资源聚集,几家机构包括企业每天都会有变化,这样企业才会蒸蒸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