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 9 肖 4 分 析 题精 简 版 背 诵笔 记 第 一 套
▶ 第 3 4 题 : 马 原
(1)水与岸的关系体现了哪些辩证法原理?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水与岸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事物,而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材料中的事例对我们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有何启示?
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②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③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
④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人的“进”与“退”以及江与岸的和谐共生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②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两者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④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第 3 5 题 : 毛 中 特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①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通向现代化的新道路;③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④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⑤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风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在改革开放进行 40 年的今天,为什么要强调“不忘改革开放初心”和“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①改革开放的初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②改革开放从开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参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③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才能应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才能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改革开放始终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为人类作出新贡献的动力源泉。
(注:如果提问“如何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材料里一般会有提示,即材料 2 中的这段话“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就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历史前进的逻辑 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力度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3)为什么改革开放“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或:为什么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 革进行到底”?)
①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②我国过去 40 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让改革开放始终契合历史逻辑、顺应时代潮流,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不竭动 力,改革开放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
▶ 第 3 6 题 : 史 纲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觉、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 士的伟大政治创造”?这一制度建立的初心是什么?
①由于中国各民主党派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纲基本一致。因此成立之处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 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
②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得到广泛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③1949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该政党制度的正式确立。而协商民主贯彻这一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④该制度建立的初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团结奋斗。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①该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既强调党的领导,又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②能够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③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 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①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④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⑤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第 3 7 题 : 思 修
(1)为什么说爱国是第一位的?(或如何理解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①祖国没有国就没有家。②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 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③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祖国的报答。
(2)如何理解王继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或: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①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 32 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彰显了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
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一个人确立 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
③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 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④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3)结合王继才夫妇和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谈谈如何做真正的爱国者?
①把平凡的工作做好,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的行为。②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③要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④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实践,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⑤爱国是一种情感,也见之于细微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人生和理想同祖国的前途、 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日常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那就是不平凡。
▶ 第 3 8 题 : 当 代
(1)为什么说“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躲避不了的”?
①世界经济的大海是指经济的全球化。
②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其发展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
③任何否定经济全球化的行为都是逆时代潮流而动,是害人害己、不得人心的。
④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2)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美国优先”和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实质、影响,并指出应如何应对。
①特朗普政府的这种行为是逃避和转嫁自己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对自由贸易的扭曲,是单边主义对多边主义、 保护主义对自由贸易、强权对规则之战,是霸凌主义对世界的挑衅。
②其后果是:破坏多边贸易规则和国际经济秩序;阻碍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复苏;冲击全球价值链;最终损害美 国自身利益。
③为了应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国际社会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合力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共同推动世界各国的发展繁荣。
(3)指出材料 3 以一片大海比喻中国经济并强调“中国将永远在这儿”的深刻含义。
①习主席以大海为喻纵论中国经济,宣示了对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的信心,彰显了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底气和定力,传递出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稳定动力源的信念,道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阔胸怀和 无惧任何狂风骤雨的坚韧不拔,试图通过贸易战来遏制中国发展和崛起是不可能得逞的。
②“永远在这儿”是一种自信,一种担当,其中蕴含着中国机遇、中国作为、中国贡献。进入新时代,开放自信的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与世界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20 1 9 肖 4 分 析 题精 简 版 背 诵笔 记 第 二 套
▶ 第 3 4 题 : 马 原
(1)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 个性,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①真理来源于实践,具有客观性,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
②真理本身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 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④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 沿。以科学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3)说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①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②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③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 第 3 5 题 : 毛 中 特
(1)如何理解“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现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
①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必然要求。
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 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
(2)如何理解“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更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是由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实现的。民营经济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②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为什么说“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
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②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 业,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大重要领域改革力度。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 第 3 6 题 : 史 纲
(1)结合“信仰的味道”说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在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想中,经过反复的比 较、推求,选择马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鼓舞无数的革命先辈为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信仰也是有味道的。
(2)说明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①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的具体运用却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
②毛泽东 1938 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①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②二战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③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改变了世界。
④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的思想从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 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第 3 7 题 : 思 修
(1)说明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及其重大意义。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 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2)结合伟大民族精神和材料 2、3、4,说明应该树立怎样的幸福观?
①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幸福总是相对的,不同的人有相对自己而言的幸福。追 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
②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人的幸福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 是幸福更重要的方面,在追求物质生活同时,应更加注重追求德性和人格的高尚。
③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相反,人们只有在为社会作 贡献、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幸福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产生更大的幸福感。
(3)怎样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成就出彩人生?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要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①与历史同向,增强时代责任感;与祖国同行,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人民 同在,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②要在社会实践中把人生目标转化为现实,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 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 第 3 8 题 : 当 代
(1)如何认识所谓中国崛起是在搞“经济侵略”的论调?
①中国是全球发展的推动者,不仅没有“侵略”别人,反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世界打扩大了市场、创 造了就业、贡献了智慧,促进了世界发展。
②中国的发展,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 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2)如何认识所谓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在过去的 25 年里‘重建了中国’”的说法?
①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靠自己,作为有近 14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发展不可能指望别人的施含和恩赐。
②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靠的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靠的是坚持改革开放。
③中国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其中美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只 面向美国的市场,中国的经济增长只依赖美国的投资。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向全世界的开放。长期以来,美国从 中美经贸合作中获得广泛、巨大的经济利益。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3)如何理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是一般性的展会”?
①主题不一般,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②内容不一般,集外交、展览、论坛于一体。
③形式不一般,坚持开放合作办展,参展国与中国一道共同打造开放多元的博览会。
④作用不一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对外开放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既让世界分享中国庞大市场 机遇,也为各国相互合作搭建公共平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国际公共产品。
20 1 9 肖 4 分 析 题精 简 版 背 诵笔 记 第 三 套
▶ 第 3 4 题 : 马 原
(1)运用所学认识论原理评价材料 1 中的“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因为感性认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不深刻这一局限性,所以须进一步上升到理 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②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线,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由此及彼。
③受到“回声室效应”影响的人们,如果只是接触相似的人群、获取有限和片面的信息,不做深人的思考和论证, 就容易陷人“信息茧房”难以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 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 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3)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新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从实践到认 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 过程。
③新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正是这种认识运动在现实中的体现。
▶ 第 3 5 题 : 毛 中 特
(1)结合材料 1、2、3、4,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②中国要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③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 历史机遇,不能擦肩而过。
(2)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开通和中兴公司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①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开通和中兴公司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告我们,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 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②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 第 3 6 题 : 史 纲
(1)结合材料 1 说明农村、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①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的绝大多数。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新民主主义 革命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
(2)结合材料 2 说明 40 年前,我们怎样“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
①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的革着手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则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40 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中共中央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②1984 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并且倒逼城市改革。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3)40 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①40 年后的今天,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
②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第 3 7 题 : 思 修
(1)“文明其表,制度其里。任何一种文明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支撑”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 和法律规范。从公民的角度讲,遵纪守法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② 从国家的角度讲,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
安。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
(2)如何理解“在法治这通列车上,没有一个人在车窗外,大家被此关切且彼此成就”?
①在法治这越列车上,没有一个人在车窗外,大家彼此关切且被此成就,是指每个人都要提高法治素养。也就是必 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
②对公民而言,法治思维就是当自己的理想目标、思想感情、行为方式、权利诉求和利益关系等与法律的价值、 规则或要求发生冲突时,能够服从法律即作出符合法律的选择,按照法律的指引实施自已的行为。
(3)结合“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说明怎样使社会公德不遭遇破窗效应?
①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 德的养成上。
②要使社会公德不遭遇破窗效应,不仅要以好风气的软引导呼唤公德,而且要制度法律的硬约束保护公德。一方面 要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另一方面要提高不守规则的代价,通过法律的力量倒通人们敬畏规则, 同时,法律要为公德撑腰,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顺之忧,为合理的善行兜底,让良法推动善治。
▶ 第 3 8 题 : 当 代
(1)结合“地球村”和“天下一家”理念,说明应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中 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治理理论的中国方案?
①“地球村”和“天下一家”理念很好地表明了国际社会相互依赖和共生的特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就是基于这一理念提出的。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向体”思想回答了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最终目标是什么、秉持什么 样的价值现、中国的责任和担当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略和总目标,强调当前应 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实践? “一带一路”已经在为解决当前全球治理的失灵、失衡和失序问题进行实践探索、积累实践经验。“一带一路” 建设,加强了国家间的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实践平台。
(3)中非携手打造加紧密的“六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对构建人命运共同体有何意义?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②中非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六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明确了共同体的时代内涵、发展方向和前进路径, 将全面提升中非关系的战略性、前瞻性,开辟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前景,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积累经 验、凝聚共识,壮大发展中国家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时代榜样。
③这次非洲国家热烈响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大了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平台的共建“一 带一路”的力量和声势,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20 1 9 肖 4 分 析 题精 简 版 背 诵笔 记 第 四 套
▶ 第 3 4 题 : 马 原
(1)“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体现了什么原理?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使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2)为什么说“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
②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 础的状况。
③党政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 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
(3)运用唯物史观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①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 史的创造者。
②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 第 3 5 题 : 毛 中 特
(1)结合材料 1、2,说明本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与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
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②本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调整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新增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扩大了低档税率级距,使中 等以下收入群体获益最多,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人,调节 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符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标准的要求。
(2)“枫桥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何启示?
①“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实质就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把以人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
②“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平
安建设等方面呈现新需求。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 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
▶ 第 3 6 题 : 史 纲
(1)如何理解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为什么说“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①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实际上是在讨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能否继续保持以及如何 保持革命精神,实现长期执政的问题。
②现阶段,我们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临的精 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③我们党还要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步走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使命。
④这一切,就使得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成为需要人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2)说明党应该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第一,从国家的层面讲,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①从国家的层面讲,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尤其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从党的层面讲,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敢于正视现实、直面矛盾,敢于自我革命,把党内监督放在第一位,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党在长期执政条件实现自我监督的有效路径问题, 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 第 3 7 题 : 思 修
(1)说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为什么要修改宪法?
①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宪法修改是党中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②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这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如何理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这是由宪法的至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 现。②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 权威、法律效力。③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全党全国都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 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3)结合材料 3、5 说明为什么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
①材料 3 案涉视频不仅侵犯了革命先烈及其后人的人格尊严,也严重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感情。英雄烈士名誉不容亵渎。②网络空间也是公共领域。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 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③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 体是现实的。网络空与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守法律,讲道德。④我们既要充分尊重网 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对挑战法律底线、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要加以惩罚 和制止,切实净化网络环境,这也是为了更好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 第 3 8 题 : 当 代
(1)结合材料 1、2、3 说明社会信息化的影响。
①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形成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文化,开启崭新的社会 文明形态。
②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着新的经济生活形态、社会管理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
(2)如何全面建设和运用互联网?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信息化正在重新塑造着世界。谁掌握了 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我们要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①以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
②以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③借助网络、平台、智能化推进社会建设;
④以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⑤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在新时代,我国如何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①在新时代,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和强国、应当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 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
②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我国应当以网络安全问题重要切入点,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
③各国应该深化务实合作,以共进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 生机活力,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