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家里的米放了一段时间后会生出很多黑色的小虫,即使是密封的米,也还是躲不过这些小黑虫的攻击。其实这些小黑虫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们的虫卵可能早就隐藏在了你家白白净净的大米中。这些小黑虫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能在密封的米袋中生存?如果不小心吃了这些小黑虫或是它们的虫卵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它们是什么?
大米中这些米虫学名叫米象,它的头部特别小,且长有一个酷似象鼻的细长口吻,通常情况下成年米象的体长约为2.4~2.9毫米,它的“象鼻”就接近1毫米,故而得名“米象”。其繁殖周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的形态,它们喜欢寄主在稻米、小麦、玉米、高粱等谷物中,因难以消灭且繁殖速度非常快,是各类谷物中主要的害虫之一。
它们为什么能在密封的米袋里生存?
米象的虫卵大小大约为0.6毫米,呈乳白色或透明色,虫卵比普通的米粒更小,因此,即使它们早早进入到稻谷中隐藏起来,人们也很难察觉。等到第二年的春末夏初之际,或者达到了其他适宜的条件,虫卵便会成长为成虫。
没有生长在谷物当中的米象通常居住在石缝、树皮当中,当人们播种的时候,米象便会跑到作物上,那些快要成熟的谷子就是他们最好的繁殖场所,它们会在那里大量产卵。
成虫在5-9月份的时候开始活跃产卵,在产卵的过程中,雌米象会用自己的“嘴巴”把谷物钻成空心,然后把卵产在这个空洞中,之后再用自己黏液把孔洞堵住。
经过大约两周的时间,虫卵就会在谷粒中生长为幼虫,这些幼虫会不停的“啃食”谷物,直至其只剩下一层空壳。
大约在一个月后幼虫便会化成蛹,一周后它的壳便会变得坚硬,破壳而出。因此,在米象破壳而出之前,我们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密封的米袋里,总是会莫名其妙生虫的原因。
如何才能防治米象?
尽管米象繁殖能力强大,几乎无孔不入,但我们也不用过分担心它是否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危害,因为它本身并没有毒性,只要在做饭前将其清理干净,并高温加工大米就可以了。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防治米虫呢?要知道,30摄氏度是米虫繁殖的最佳温度,而且它们的抗寒能力比较差,当气温低于15℃时成虫就会开始休眠并停止产卵,当温度连续21天低于5度时它们便会死亡,所以将大米放在冰箱里储存是个不错的主意。此外,因为米虫喜欢在荫蔽的环境中生长,我们也可以通过增加光照来降低它的活跃性,减少米虫对谷物的破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