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锦江街巷》244:宋育仁葬于东山

《锦江街巷》244:宋育仁葬于东山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9-21 09:35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作者:伍松乔;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编者注:本文上接《睁开眼睛看世界》一文(见后附)]

2006年幸福梅林东山草堂 宋育仁先生之墓 宋育仁雕像

        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四川主持维新事务的宋育仁受到牵连,被罢职回京。1908年,宋育仁在湖广总督杨士骧幕中“带职五部”,期望有所作为,却因开罪端方终成泡影。以后蛰居京城。

        辛亥革命后,宋育仁任国史馆修纂,后为代馆长。1914年袁世凯鼓吹复辟帝制,宋育仁站在清朝遗老的立场上反袁称帝,被拘于京师步兵营数月。在袁氏篡权“劝进”丑剧中,宋育仁“佯狂”斥袁,坚不就范,被押解回籍。他“逃之蒙山”以避祸,袁世凯复辟失败才返回成都,寓居少城锦江街。1916年,执掌四川国学院的廖平邀宋主讲。后宋育仁继任国学院院长兼四川通志局总纂。宋育仁在国学院主讲经学,出版《国学月刊》。

        此后10余年,饱经沧桑的宋育仁在成都东郊由当局赠与的丘陵坡地(今三圣街道办事处辖区的幸福梅林)建起“东山草堂”与果园、莲池。宋育仁自嘲:“凭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山种树书”。其实,他半年居乡,半年居城,进行着文化薪火的执著传递。宋育仁主修的清嘉庆以后唯一一部《四川通志》及家乡的《富顺县志》,皆为不朽之作。宋育仁1931年12月5日辞世,享年74岁,葬于东山。


附:《睁开眼睛看世界》

        宋育仁是近代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四川第一人,曾住在今三圣街道办事处辖区的幸福梅林,四川维新领袖、报业鼻祖。一百年前,在四川由古老迈向近代的关键里程上,宋育仁是巴蜀维新运动高擎光焰的火炬手。

尊经书院看英才

        19世纪70~80年代,世界列强咄咄逼人,清王朝腐朽没落,神州大地出现探求救亡图存新路的爱国志士,宋育仁是其中先驱。

        宋育仁生于1858年,字芸子,富顺县仙市镇(现自贡市沿滩区)人。成都则是他求学、成才之地,维新、创业的最重要舞台及终老之地。宋育仁幼丧父母,家境没落,发奋苦读,15岁为童生,18岁中秀才。光绪元年(公元1875),洋务派精英张之洞任四川学政,在成都文庙街西侧石犀寺旧址创办尊经书院,在全省选送的3万名生员中择优录取100余人。尊经书院以重振蜀学为宗旨,造就了一批“蜀秀”英才,其中富顺宋育仁、井研廖平、绵竹杨锐、名山吴之英同称“尊经四杰”。宋、杨尤为突出,首任山长钱徐山曾言:“扬雄、宋玉再生蜀矣!”继任山长王闿运也感慨:入蜀办学八年,英才辈出,其尤者“宋玉”、“扬雄”。

        王闿运主张 “通经致用”,宋育仁、廖平深受影响。1880年至1885年,廖平写出《今古学考》和《公羊春秋补证后序》;宋育仁写出《周礼十种》,明通“复古”,重在“变今”,并制作《周官图谱》,为托古改制提供了蓝图。他们的托古改制思想早于康有为近10年。后来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鼓吹变法,其思想根源即基于此。

宋育仁在尊经书院中举人。他的才华受到“争揽名俊”的光绪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及工部尚书潘祖荫等赏识。

新学巨子翰林官

        1886年,29岁的宋育仁入京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89年任翰林院检讨。翰林官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写起居注、讲经、制诰,并作图书、文翰、考官事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皇帝的文翰秘书和侍从。思想活跃的宋育仁在被顽固派控制的翰林院难展才能,他心目中,“文章留名非小我,书生入世乃大观”,诗词八股不过是雕虫小技。他写成《时务论》、《时务论外篇》,阐述变革主张,倡言向西方学习,提出“君民共治”,引得朝野注目。

        宋育仁的变革思想既早且新,又较为系统,对官僚洋务派和封建顽固派皆作抨击。其维新著作风行一时,他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新学巨子”。维新思想名家陈帜说他“谈新政最早,治经术最深”、“名满天下”。 

        1889年,朝廷举行光绪帝亲政、加冠、婚庆三大礼,激发了维新派的政治想象与热情。宋育仁献《三大礼赋》,洋洋2万余言,“雅管风琴,忠君爱国之诚溢于言表”,光绪颇为赏识,命翁同龢引见,宋育仁对光绪帝产生知遇之情。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国人群情激奋。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组成中国第一个维新改良政治团体“强学会”,宋育仁毅然参会。会员推举数人负责日常事务,梁启超为书记员,宋育仁为都讲,主讲“中国自强之学”。

        强学会遭顽固派弹劾被迫解散,宋育仁又上书恭亲王,率先提出改革财政、废科举、改学校等变法措施,遭到顽固派的阻挠而不被采用。有“管子天下才,诸葛真王佐”之誉的宋育仁,纵然志向高远,终究怀才不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害,宋育仁也遭罢黜,从四川解职后返回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毁于一旦,国人震惊。那次民族灾难中一个更严重的伤口竟被遗忘,那就是火烧翰林院。翰林院以巨量藏书著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藏有卷帙浩繁的各类古版善本、万卷册《永乐大典》和79000卷的世界最大学术丛书《四库全书》底本。翰林院内墙与英国公使馆紧连,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使馆第二天,一场大火将辉煌建筑焚毁,数千万卷善本化为灰烬,中国古籍文化的损失永世无法弥补。宋翰林逃往西山避难,满腔激愤、悲凉,集中反映在他的数十首《西山词》里。虽然如此,他仍急如星火地赶往西安与出逃的朝廷会合。

外交官组奇袭舰

        1894年,宋育仁被授以二品顶戴参赞衔出使英、法、意、比四国,驻节伦敦。宋育仁与英国著名政治家麦格、牛津大学博士麻利公爵等往还,着意考察西欧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状况,为他的改革理论汲取新思想、新例证。他综合考察心得,写成巨著《泰西采风记》,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他对于西欧国家两院制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度颇为赞扬,认为这与自己《时务论》提出的“君民共治”不谋而合。

        1894年中日甲午战起,十月平壤清军溃败,黄海海战失利。宋育仁忧心如焚,誓图报国。经过胆大心细的策划,代理公使职务的他与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密谋,拟购英国兵舰五艘、鱼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亚水兵2000人,组成水师一旅,托名澳大利亚商团,以保护商队为名,自菲律宾北上突袭日本,企图以此扭转乾坤。谋定即动,宋育仁报请朝廷批准,一面征求两江两湖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支持,同时与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英国康敌克特银行经理等商定,借船款200万英镑、战款100万英镑,买舰募兵,由原北洋水师提督琅威里少将为统领,战斗人员亦募集妥善。把这乍看不可能的奇谋,搞到“炮械齐备,整装待发”了!

        慈禧等当权派一味求和,很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败局已定,“潜师之谋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宋育仁“扶膺私泣,望洋而叹”!返职的公使龚照瑗以“妄为生事”电告清廷,他被解职回国,在途中写成《借筹记》,记叙此事始末并揭露清廷官僚误国内幕。“潜师之谋”功败垂成却令国人景仰。

四川报业第一人

        1896年春,宋育仁《呈清理财政折》由翰林院代奏,提出理财四事:开矿、铸币、设行、行票,阐述其经济思想与主张。祭酒张伯熙以宋育仁熟悉外洋工商之学,举荐他回川办理商务、矿务。

        1896年3月宋育仁奉旨回川办理矿务、商务,四川维新由此走向实践、突飞猛进。宋育仁回川后广泛联络志士,鼓动当局,促进了四川维新运动的开展。1896年3月宋育仁在重庆设商务局,推动开办了洋车、洋烛、玻璃、烟卷、药材、白蜡、竹棕、青麻、煤油、煤矿等33家公司。宋育仁提出兴办公司的目的是“保地产,占码头,抵制洋货,挽回利权”。务类公司所办企业的原则是:“不招洋股,不借洋款,不动官款”,“官归官本,商归商本,分设官厂商厂,彼此各不相涉”,“官商股分开,各公司自主,商务局不过问”。这些举措,促进了四川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一时间,重庆、成都、泸州等地,民族资本实业如雨后春笋。

        宋育仁兴办实业的同时,着手创办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1897年10月,他联络杨道南等在重庆创办四川第一家报刊《渝报》(旬刊),成为四川报业第一人。1898年宋育仁到成都兼任尊经书院院长,同杨道南、吴之英、廖平等创办成都第一家报刊《蜀学报》。

        《渝报》和《蜀学报》都开宗明义把“开风气”载入办报章程,通过报刊倡言变法维新,“去塞求通”,启迪民智,壮大维新运动声势。两报着力介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披露中国危局,提出改革主张和方案,为国家富强与四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呐喊,成为四川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两报与上海《时务报》和长沙《湘学报》遥相呼应,还代售沪、湘、澳门等地维新报刊。《渝报》、《蜀学报》还在省外20多个城市和省内20多个州、县设立了代派处,影响极大。

        宋育仁还与杨锐、刘光第等在北京建立的“蜀学会”相呼应,他联合潘祖荫、邓镕等,于1898年5月在成都发起成立“蜀学会”,团结一批维新志士和爱国官绅。时值戊戌变法进入高潮,四川最高学府尊经书院成了宣传维新思想、培育维新人才的大本营。宋育仁不仅在尊经书院讲新学,设新课,而且推动各地兴办新式学堂。1897年成都兴办“中西学堂”,办学宗旨是培植“讲求实学,博通时务”的人才。学堂开设经史、策论和英语、法语、算学、外国史等课程,由华人教习和洋人教习讲授。1898年重庆也设立“中西学堂”,不少州、县接踵办起各类新式学堂。“立新学”,“开风气”,“蜀学朋兴”,巴蜀学子受益其中。

        四川志士的维新活动随着“百日维新”的失败而夭折,但影响深远。如吴玉章所言,维新运动作为四川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震撼人心”。众多维新举措又是四川社会向近代化迈进的突破性尝试。

      (下篇:《王秀才醉失花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244:宋育仁葬于东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ue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