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237:草堂李劼人身影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8-15 10:36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作者:张义奇;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成都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古迹众多,游客如云。而成都的名胜古迹能够有今日的盛况,李劼人先生可谓功莫大焉!尤其是杜甫草堂。据林延年和易艾迪称,从草堂整修到杜甫纪念馆的建立再到对杜甫的学术研究,都倾注了李劼人先生大量心血。

            1952年,成都市成立“名胜古迹整修委员会”,李劼人以分管城建与文教的副市长身份兼任委员会主任。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又留学法国的一代大作家,李劼人深知自己工作的意义,在他看来,名胜古迹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一套十分富有前瞻性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工作,必须注意艺术的和谐,必须表现民族的气派和风格,注意保护名胜古迹。”成都名胜古迹的第一次大规模修复,正是循着这一指导思想、在李劼人先生直接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到1953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相继修整了劳动人民文化宫、人民公园、昭觉寺、草堂寺、大慈寺等公园名胜。并继续修建百花潭、动物园及望江楼、武侯祠等。

            在被修复的名胜古迹中,杜甫草堂最具有典型意义。杜甫于759年来成都,在草堂居住近4年,创作诗歌271首,约占他流传下来作品的百分之二十。杜甫不仅为中国文学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也为成都留下了一处文化胜地。然而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经过军阀混战的杜甫草堂已衰败不堪,尤其是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溃退成都时,草堂竟然被当成了马厩。苑内珍贵树木被砍,门窗匾额被毁,仅存何绍基撰书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也被扔进垃圾堆。对如此惨景,李劼人心急如焚,多次到现场视察,确定修复方案。1954年,成都市政府决定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由李劼人邀一批专家、学者组成筹委会,负责有关文物的搜集、整理、陈列和研究。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李劼人曾四处“化缘”八方求告,先后向省文化局、省文联各要了五千元。在具体修复时,遵循“恢复旧观”的原则,李劼人亲自确定了草堂的建筑布局和维修风格。他根据清乾隆、嘉庆石刻少陵草堂图,提出既要恢复原来面貌,又要考虑当代需要。决定保留影壁、草堂正门、大廨、诗史堂、工部祠轴线建筑及祠左右的“恰受航轩”、“晨光阁”等建筑体系。至于立在大廨与诗史堂之间左右的“露稍风叶之轩”、“独立楼”两座不伦不类的建筑,他力主拆除;同时将大廨与诗史堂两则以及拆除后的东西面空地,以回廊环绕,形成四方游廊,互相衔接,成为整体。如此既保持原貌,又增添新景。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景观。

           在搜集杜甫资料时,李劼人决定派人沿当年杜甫的行踪寻访,历时半年,途经11个省,搜集到杜甫诗集242部、134种,1533册;李白、岑参、高适、陆游、黄庭坚等诗集134部,1826册;有关杜甫的遗迹、祠宇、造塑、碑铭的照片、拓片等493件。这些重要收获,不仅为1955年杜甫纪念馆开馆、展出,也为日后开展杜甫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草堂留万世,诗圣著千秋”。在万世草堂中永远留有李劼人的身影。

        (下篇:《李劼人与抗敌文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237:草堂李劼人身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ue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