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幸福,我没有别人优越的家庭,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我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我对别人没有用,找不到自我价值,我常常委屈自己,来讨好别人。
如果你跟我一样,也是找不到幸福感的人,《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或许可以带给你一些启发。
下面,简单聊聊这3点。
01任何人随时都可以获得幸福
书中的青年认为,孩子的眼睛被遮蔽了,不必去面对丑恶的现实,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工作、社会责任牵绊。
世界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面对“我不过如此”的现实,这是青年眼中的现实社会。
哲人回答:
“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只要我们自身发生改变,世界就会恢复其本身的姿态。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么样。
倘若公交车上,你刚刚失业,下个月的房租没有着落,很是烦躁,这时,你的旁边传来低声哭泣的声音,烦躁的内心瞬间变成愤怒,甚至想开口骂人、动手打人,出一通气。
此时,若有人和你说,哭泣之人刚刚确诊得了癌症晚期,时日不多,你的怒气就可以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宽容和同情。
看到身患绝症的人,想到自己身体健康,不由觉得自己很庆幸,自己不过是失业而已。
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改变自身对世界的看法,就会收获不同的心境。
02小心内心的“目的论”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常常看到或者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语,每每看到原生家庭这个词语,多数时候出现在人们过得不如意、自我内耗、痛苦的处境之下。
多数人会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原生家庭导致。
读到这本书,我才觉得,“原生家庭”不背这个锅。
我原生家庭不好,所以我过得平庸,我们在面对自己不想做,或者做得不好的事情时,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让自己的做法变得“合理化”。
生活中常常听人说父母离异的小孩内心容易扭曲,做事偏执。
在目的论看来,做事偏执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注,同样,也有小孩,选择自立自强,拥抱自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书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塔拉,在十七岁之前,父亲扭曲的认知观,让其十七年没有接受教育,她曾经认为她所处的家庭就是全世界。
错误的家庭观和父母扭曲的爱,并没有阻挡塔拉突破认知的脚步,塔拉为了受教育,失去亲情,成为父亲口中的“背叛者”,最终像鸟飞往她的山,寻找属于她的幸福。
原生家庭不是我们成长的原罪,它带给我们的创伤,不一定是束缚我们的困局,它可以成为我们更坚强的盔甲。
同样是经历本身,有人自怨自艾,有人突破重重阻碍,我们都在为了某种目的活着。
03人不受感情支配
有句话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们用生气来让对方或内疚、或自责、或害怕,以此来达到某一种目的。
书中的青年用愤怒来表达自己对侍者的服务非常不满,用愤怒来震慑他人,以此能够获得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通过发泄感情达到某种目的。
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理智来解决问题,不一定非要用生气愤怒来达到目的。
除了生气、愤怒,还有其他感情,如伤心、失望等,都可以用其他来替代,我们的感受也可以转化。
我想到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我和朋友去纹眉,我们纹出来的效果都不怎么好,但是我没有很生气和失望,因为朋友纹眉比我还不好,和朋友一对比,顿时觉得自己好多了。
当时还觉得自己比较庆幸,没有一直被推销买各种产品,效果比朋友也好很多。
相比朋友,朋友被频繁推销买各种产品,拒绝不买之后,工作人员的态度瞬间晴转阴,做出来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此一想,自己就庆幸多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幸运,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忽略自己已有的,我们不满足自己已有的,失落自己没有的,因此,我们总是过得不开心。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说: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人生无论处于何种阶级,关键是要保持内心的对等,用平视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在平视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应关注内心的成长和平静,只有在平视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收获我们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