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的意思是说,其始终处于不断成长的状态之中。
植物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就是不会停下成长的脚步,无论快慢。反之,如果有一天,若是它们停止了成长,那即意味着凋零,枯萎。
类比至我们人类,大抵是一样的道理。就像是著名作家、诗人臧克家曾经在《有的人》一书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如果以“是否具有成长性”,来衡量这世间万物的话,我想,这似乎会帮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界。
比如,一家企业是有生命的,因为其快速的成长,一个国家如此,一个项目如此。那我不禁想问,“对于一个认知来说,是否也是有生命呢?”我想答案,也是肯定的。
当然,自觉这里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仅有一个认知是不可能有生命的,甚至少量的认知,也难有生命可言。因为,在我看来,认知想要有生命,必须得多到一定程度,确切点说,只有认知与认知的连接,才能显现出生命力。简单计算一番,两个认知之间只可能会有一个连接,三个之间有三个,四个之间有六个,五个之间有十个……
如此看来,似乎我们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即善于学习的人,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学的越多的人,学习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最终,不断习得更多认知的人,要比那些停止学习,停止成长的人,有更强的生命力。我想那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回顾历史,我们可能会发现,不是因为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才导致了他发现了“重力”原理。真实情况是,牛顿头脑中认知与认知的连接,已然多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于,那些连接所显现出的生命力,足以促使牛顿比绝大多数人,更可能发现新的认知,也更可能与新的认知产生连接。如此说来,即便牛顿没有被苹果砸中,他也肯定能从其他地方觅得新知。
仔细想来,如此种种,不禁让人大呼过瘾。因为,一旦我们头脑中有了更多的认知以后,就是会在一个又一个我们也意识不到的时间,或是地点,发现“惊喜”。而每一次惊喜,每一次新知,又会促使着我们穿透更多的表象,看到更多的实质。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社会之中,人人都渴望逆天改命,都希望跨越阶层,同时,我也有时会听到有些小伙伴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慨叹自己的生不逢时。然而,我却想说,如果我们头脑中的认知,不是多到一定程度的话,即便那个巨大的机会,那个意外的惊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很有可能视而不见。
类似牛顿一般,我还想问,为什么单单是瓦特看到壶盖被蒸汽顶起来,才能改进后来的蒸汽机呢?又,为什么单单是阿基米德坐在浴池里,看到溢出的水,才能大喊一声“wake up”呢?
我想,那些认为读书没用的人,那些没能习得更多认知的人,肯定是从来没有深刻感受过认知的生命力,而带给自己意外发现的快感。
事实上,他们越是没有这种认知,就越是坚定自己的认知。那就是像是一个负向循环,羁绊着他们的脚步,那就像是挡在他们眼前的一块磨砂玻璃,模糊了他们的双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