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一直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包含了旧书店、书信、英国文学,这些一眼看上去就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元素,但光靠这些并不能让多少人真的买账。它打动我的是在于那平淡却纯粹真诚,历经了二十年不变的情谊。
是的,爱书人并不都爱看它提到的那些书,但爱书人都想在书中找到与自己的共鸣。因书籍而带来的那一份理解与认同,让你能在某一刻感到:身为人类,我并不孤独。
这才是这本书真正的动人之处,真正让它担得起“爱书人的圣经”这样一个响亮名头的原因所在。
这其实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穷困的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为购买一本市面上不常见的绝版书而写信向伦敦的一家旧书店(马克思与科恩书店)求购,从此开启了她与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从一开始的选书、寻书,到在信件中交流对作品、作家的各种看法,再到后来书店的其他员工、弗兰克的家人、邻居也陆续加入到了通信中。
一位读到好书会欣喜若狂、读到坏书就娇蛮大骂,可以说是爱书成痴的人,跨越了距离,在大洋彼岸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海莲与弗兰克自始自终没有见过面,他们之间的友谊完全基于志同道合的兴趣,不夹杂别的利益与欲望。这在我们生活中实在是很难见到的。
我们也许有相识二十几年的老同学,老同事。但那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正好和你离得近,抬头不见低头见,就自然而然更多的呆在一起,然后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没有大事也不会去断交。但其实你们说不上有多少惺惺相惜,也谈不上志趣相投。
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中这样的熟人很多,但朋友很少。
看评论,总有人觉得海莲与弗兰克之间是求而不得的爱情,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好的友谊真的和爱情很像吧。
都是找到一个与自己相似的灵魂。只是爱情总有一刻让人变得疯狂,变得不由自已,而友谊却可以一直平淡如水,你是你,我是我,我们相知,却无所谓相不相见。
钱钟书在《谈交友》里提到一种观点。他认为“患难见真情”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在患难时友谊是最不值钱,也最能用钱衡量的。
我们缺钱,朋友有钱,我们需要的是朋友的钱。我们受困,朋友有门路,我们需要的是朋友的门路。这种时候朋友个性怎么样,是不是和你共同爱好等等完全没关系,我们只希望朋友“有用”并且能被我们“用”。
我一直很赞同这种观点,“患难见真情”的“情”其实是对你的恩情,不是友情。
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是那种“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你,我依然站在你那边的”不顾一切吗?还是先贤圣人所说的直谅多闻的人才能是我们真朋友?
对于这问题,我想我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找到了答案。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彼此交谈而感到心下欢喜,这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