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2(10)

学习笔记 2(10)

作者: 福气囧囧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20:48 被阅读0次

    薄世宁:也许没有人能陪你走完一生,但是细菌可以。所以,请善待内共生。

    今日学习医学通识五识讲第2章疾病的原理,10内共生:认知疾病的新角度。

    1,1970年美国生物学家马古斯出版《真核细胞的起源》,本书提出,真核细胞里的线粒体是由细菌演化而来的,真核细胞和它内部的细菌是内共生关系。线粒体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这些营养物质转化为细胞可利用的能量形式ATP,细菌因而得到了营养,又把营养变成能量供应细胞。

    可以说没有内共生,就没有现在的人类。

    2,内共生很重要,人和体内的细菌是相爱相杀、互惠互利的内共生关系。

    人体所有器官里都有常驻的细菌或者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肠道、口腔、皮肤、血液、大脑……体内的这些细菌与人类和平相处构成了一种共生关系,打破内共生就会带来很多病,如果可以巧妙的利用和恢复,内共生,也可以让很多病得到缓解或治愈。

    3,人给细菌提供了营养和生存环境,细菌从以下几个方面反哺它赖以生存的人体。

    1)每个部位的细菌都有领地观念,自发抵御其他细菌或者微生物间接的保护人体,不受有害菌的感染,形成了免疫屏障。

    2)机会合成化学物质,帮助人体完成生理功能。

    比如,让人产生快乐感的5-羟色胺,人体自身合成5%,另外95%由细菌合成。

    3)司机培养出了强大的人体免疫。

    比如肠道为了和细菌作战,经过反复的锻炼而获得了免疫力。

    4,很多化学药物、抗生素,很多食物都会干扰内共生的共生关系,一旦被打破就会带来病。

    1)细菌移位会带来病。

    比如,牙周炎的细菌和一些引起口腔溃疡的念珠菌,如果移位进入大脑,就有可能带来老年痴呆症。

    2)内共生被打破,有害的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也会带来病。

    比如很多女生会用含杀菌剂的洗液冲洗阴道,反而引起真菌感染。

    比如,严重感染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的病人,很容易继发耐药的细菌感染或深部真菌感染。

    5,重建或者恢复内共生,可以治疗疾病。

    第1个建议,少用抗生素。

    如果不是严重的,或者关键部位的细菌感染,就少用抗生素,能不用最好不用,如果必须,也要咨询医生。

    第2个建议,别太干净。

    让孩子多和大自然接触,孩子从小和微生物接触可以培养出多样性和稳定性更好的肠道菌群。

    第3个建议,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苹果、魔芋、石榴、冬菇等……少吃糖,糖阻止了让你变瘦的“拟杆菌”的定植。

    课后思考题:

    因为饮食当中的抗生素还有农药残留,现在人体内已经很少有寄生虫了,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

    截取三位精选留言:

    1、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凡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共生形容的其实只是一种状态,有好有坏,所以根据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我们会将共生现象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如海洋中个体较小的䲟鱼用其吸盘吸附在大型鱼类的体表,被携带到各处,觅食时暂时离开大鱼,这对大鱼无利也无害,但却增加了䲟鱼的机会。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为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如白蚁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的关系。白蚁吞噬木屑,但缺乏消化木屑纤维的酶。鞭毛虫能合成和分泌分解木屑纤维的酶,两者生活在一起,白蚁为鞭毛虫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而鞭毛虫将木屑分解成能被白蚁洗后和自身利用的营养物质,两者互相依靠,彼此受益。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例如,一些病毒、细菌、寄生虫、立克次体、真菌等只有寄生于人或动植物的体表或体内方能获取营养和生存繁殖,并损害对方。例如,寄生于人体小肠的蛔虫以宿主消化道的食物为其营养来源,同时可造成宿主营养不良及发育障碍。

    我们小时候打的疫苗,都是死疫苗或者减毒活疫苗,不可能拿真的细菌或者病毒给你打。为什么?因为我们想用致病性不那么强的疫苗来锻炼机体的免疫力,以应对后续的突发情况。但是寄生虫不太一样,寄生虫更大更复杂,也更难被机体清除。宿主和寄生虫相互作用,有以下三种不同结果:

    第一: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并且具有抵抗再感染的能力,但寄生虫感染中这种现象极为少见;第二:宿主能清除部分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部分抵御能力,大部分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属于此型;第三: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导致明显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人体对待寄生虫还是有些无可奈何的,仅凭机体很难消灭寄生虫,所以一旦得病大部分都需要医疗干预。你也很难开发出疫苗,因为对于大部分寄生虫而言,你感染过只能对其产生部分抵御能力,疗效甚微,没有注意生活方式、防治病从口入等来的更加实在。

    2、怎样理解“重建或者恢复内共生,可以治疗疾病”这句话?

    举例来说,抗生素用多了,就会打破共生关系,在我们科很多病人就会出现顽固性腹泻。治疗就是停用抗生素或者换用窄谱抗生素,同时给病人补充酸奶,整肠生这些细菌,慢慢的恢复共生关系,腹泻也就好了。这就是恢复和重建。

    3、为什么顺产比剖腹产好?

    新生儿的肠道营养丰富,是一片沃土。自身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谁先进去谁就能占住地盘。

    婴儿的肠道是开放的,氧气很多,而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大部分是厌氧,很多病菌却不害怕氧气。

    那如何才能让友好细菌先进入肠道。对此,大自然早有安排。

    怀孕的女性,会向阴道里分泌大量的糖原,把一些叫做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友好细菌养的多多的。这样自然分娩的孩子。在经过产道时,会全身涂满友好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嘴里也会吸进大量的这样的友好细菌。

    这两种细菌不怕氧气的毒害,而且能分泌很多的乳酸和乙酸,让肠道变酸,不利于病菌的生长。

    而剖腹产出生的婴儿,就失去了这种友好细菌,先进入肠道的机会,肠道里的生态系统结构就会遇到大麻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笔记 2(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bi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