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来观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存在这些情况:
小的时候,父母,身边的人,老师都觉得你内向又害羞。他们会说:这孩子就是有点内向,不爱说话,可能长大了就好了。
父母总是忧心忡忡,他们看着你总喜欢躲起来,不能好好地融进一个集体里去,不喜欢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是游戏,他们不断地劝你要活泼一些,外向一些,多和其他孩子交朋友。
可是每当你想听从他们的意见时,内心却很抗拒。
你就这样在别人觉得“怪怪的”眼神里长大了。
长大后,你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复杂。
在学习中或者工作中,如果必须和别人竞争时,或者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你就会心情紧张,发挥不稳定,表现得比平时差得多。这是因为你会对某些刺激反应过度。
如果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很多事情,你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或者如果有很多事发生,你也会感到心烦意乱。
你对周围环境中的细节总是特别注意。别人的一点情绪的变化,你会很快察觉。
对于疼痛,或者强烈的味道,或者刺耳的声音,都非常敏感。
你不喜欢混乱喧闹的地方,不喜欢太热闹的地方,不喜欢集体的活动。当你被人群完全忽视的时候,你感到舒服的同时却又感到自卑。
一旦你忙起来,你就想躲开人群。
这些情况如果你也存在,那么别紧张,你并不是不正常,也不是像人们误会的那样,内向,拘谨,羞怯,你只是天生敏感而已。
这种敏感特质体现在,你的观察力更强,你总是能比别人更注意到那些细微的东西,从而更深入的思考和处理各种细节。你的直觉力也更强,你好像比别人能更快的更早的预感到一些东西,从而可以预先去处理这些东西。
你的性格里是谨慎的,小心的,认真的,负责的,是聪明的,机智的。
当然任何一种特质都有两面性。当你对事物非常敏感时,那些无法理解你的人,会觉得你是怯懦的,害羞的,软弱的,不合群的。
当我们一旦有这样的敏感特质而又不被理解时,那些误解会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去抵抗,去害怕,我们不想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所以,我们强迫自己尽量不要表现出来,可越是这样,越是焦躁,越是痛苦,到后来,越是被别人冠以异类的称号,最后,连我们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亲爱的,你不是内向和羞怯,你只是天生敏感02
我记得一个朋友曾经说我喜欢写字,是因为我比较敏感,只有敏感的人才能细致地去感知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才会从一些普通庸常的事物里找到某些可以让自己共鸣的东西。只有敏感,才会细腻,只有细腻,才会感知,只有感知,才会描绘。
我想他说得有些道理。
喜欢文字的人,大都是敏感的人,在那些字里行间行走,总是会找到熨籍灵魂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喜欢和人聊天,喜欢组织活动,但为什么却总喜欢更多的独处,喜欢一个人的感觉。
去饭馆吃饭,我喜欢找个没人的角落坐下来。
去上课,我总是争后恐先。
小时候村里唱戏,别的孩子都乐意挤在最前排,生怕看不到,我却宁愿搬个小凳子站在凳子上远远的望。
长大了,和朋友们一起去演艺中心看表演,末了,人们都跳上舞台扭着或肥或瘦的身子,我却始终坐在台下,我觉得不好意思跳。
我对疼痛也非常敏感。
报考大学志愿时,父母想让我学医,我坚决反对。他们不知道我一想到需要血肉模糊的做手术就会肌肉一阵痉挛,就连第一次抽血,我都会晕过去,到现在,连孩子打预防针,我都是别过头去,不敢直视。
别人身上拉道口子也许眼都不眨一下,可我手上长个倒刺都觉得好疼。
去年,一个朋友出了车祸,我去看她时医生正在帮她做康复训练,我听着那一声声的惨叫,她叫一声,我就身体紧一下,后来,我还是没能忍住逃出来了病房。
亲爱的,你不是内向和羞怯,你只是天生敏感03
直到我看完伊莱恩·阿伦写的那本《天生敏感》的书后,我才明白,自己只是非常敏感而已。
我一下子放松了起来,噢,原来这只是我的一个特质而已。
在敏感者的群体中,有的人高度敏感,有的人特别敏感,有的人中等敏感,有的人一般敏感。
任何特质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只要最大化的将好的一面充分发挥好就很好了,至于不好的一面,也不必回避,不必在意。
荣格认为,人类的基本差异在于遗传到较强还是较弱的敏感性。
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敏感,它给了我们很多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尽管我们也曾被困扰。
敏感是一种天生的特质,它会令我们与众不同,就像书中写到的那样,大多数高度敏感者,更擅长发现错误,避免犯错,非常认真负责,能够专心致志,尤其擅长需要警惕性,精确性,高速度,区分细微差异的工作,能够不知不觉地学习。
学会欣赏自己性格里的那些特质,便是一种成长,如果能和这些特质做朋友,那就是一种很棒的能力。
接受自己的敏感,欣赏这种独特,在不怎么敏感的世界里敏感的活着,这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