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学汉语言文学的人理应是读很多书也可能是只会读书而已。
一起玩微信读书的几个朋友最初聊天时问我是什么专业的,我便回是搞汉语言文学的。朋友说那应该是读过很多书吧,不怪书评语言到位精炼。我不知如何回答,心下有些计较:并不是所有汉语言文学的人都爱读书吧。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读书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反正我的微信读书里排在前面的都是一星期读上个十几个小时的人。所读的书自然很多是小说而已。
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答:为什么要读书?
有人说是为了获取知识,有人说是为了提高情商,更多的人说是为了享受生活。
我觉得的吧,读书更多是为了让自己眉目清晰,这个眉目清晰是性格的独立和明晰,包括个人建立自己独立的三观和逻辑思维能力。英国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当今社会是考察个人综合能力的时代,如果抛开背景、资源的因素来看,最核心的是你独特的思维,即你的思考首先能到抵达别人到不了的角度、广度以及深度。
我身边有很多人,大家其实都很希望每天拿出那么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去读一些名家大作,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免于世俗的浅薄,但是却鲜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绝大多数人没有耐心去看完一本思想饱满的书,直白的说,大多数思想饱满的书,无论是像《红楼梦》或者《百年孤独》这样的小说,还是像《自由的伦理》《乌合 之众》这样的政治社科著作,对那些沉浸于电视剧,综艺节目或者娱乐追星的人来说,这样的书通通都是丑陋的老妇。远不如看一本时尚杂志或者一本 三流写手的网络小说来的痛快。
读书其实是很节能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的智慧也是生命,在输出与创造的同时,也需要休憩,需要食物。阅读是灵魂的饱餐。
明代的藏书家谢肇淛说过一句话,很可爱,很质朴,也很有道理。他说,“无事常读书,一日是四日。若活七十年,便二百八十。”
我们都在时间与空间当中,有生而为人的局限,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去往的地方,拥有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哪怕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旅行家,也无法用脚步穷极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在世间芸芸的我们,生年不满百,乘着火箭也无法越过光速,在时间里自由来去。
读书就像是魔法书里的灵药,帮助我们超越个体经验的限制,经由这件事,仿佛去到了更多的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事,明白更多的事理,犹如亲历。
而我们的自我有时候也会是限制啊。当对所怀有的知识很固守的时候,就像是让自己身处四壁当中。但正如爱因斯坦说自己从艺术与文学中最受益,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处所得的体悟比数学家高斯还要多。马尔克斯少年时,会从外科学著作读到会计学手册。沈从文第一次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是在医书当中知道了如何解决鱼刺卡喉的问题。
读书也是在墙壁上凿开窗牖,让我们洞见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见解,从不同的领域中有所收获,得到灵感,反哺自己的生活。
苏轼少年时读庄子,很感叹,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他说,原来自己从幼年时代起,就和庄子在想着同样的事情,那些过去心里想的,没法用言语表达的,都在这书里了。
读书就是这样让我们在途中有了许多的遇见。那些未曾得见的,未曾有幸交谈的知己,隔着故纸张,仿佛真的见着了面。你们是有趣的灵魂与生命,也是逆旅过客里的无尽藏,是无尽的人心、感受和手笔,在时间里,结识一场,真的十分荣幸,十分愉快。
清代的张潮说读书就好像看月亮。在布鲁诺那儿,假日读书仿佛阳光照耀,能够闻到金黄色的梨子果酱,发出甜丝丝的气息。爱默生说,打开书的时候,人类最好的精灵也会觉醒。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
古人说,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愿各位夏日清静,读书安心。
每天一千字‖读书最是乐事
ps:凝萌列了一个夏日读书名目,欢迎私信来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