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总宋一朝,党争不断,派系斗争激烈,然而宋太祖有誓言:“不杀士大夫”,历任皇帝都这样遵守了,因此文官即便是一贬再贬,也没有生命之忧。而传统的“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致君尧舜思想,使得文人趋之若鹜,京城成了文人汇聚的地方。
然而宋朝立国后,对官吏在京城置产的管理很严格,一般不允许私建官邸。仁宗朝的宰相韩琦说:“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宋笔记《石林诗话》说,“京师职事官,旧皆无公廨,虽宰相执政,亦僦舍而居。”,直到神宗朝才在皇城右掖门之前修建了八套官邸,有资格居住的都是宰臣、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等寥寥几位。并且辞职后立即搬走,租赁他处,就连当过宰相的寇准,“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觐则寄僧舍或僦居”,可以看出宋朝对官员在京城置产管理之严。
宋朝对除了对京师管理严格之外,其他地域则不强行规定,可以允许置产。然而当时官员考核很严厉,谏官权力很大,稍有不慎就被人弹劾罢官,因此很少有人在任职所在地置产,避免落人口实。这就成了后来的“官不修衙,客不修店”的来历。
然而不少官员的子弟,以后都要参加科举,并且有的长期在京城附近为官,或者升迁贬官反反复复,京城外地多次变换,来京城需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因此有的官吏就在京城附近二线城市购房置产,为子孙将来打算,也为自己有个回旋之地,到告老致仕之后,或者举家搬迁回故乡,或者就在自己选择的地方长期住下,作为第二故乡,避免家乡贫瘠荒远长途跋涉之苦,也有益于子孙就近学习考取功名之利。
苏轼一生任职地方很多,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都曾任职,然而相比而言更喜欢阳羡之地,曾往来多达10余次。曾在《楚颂帖》中写道:“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又在《又送叶淳老》中也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说明和宜兴有缘,并在宜兴置田买产,在贬谪惠州时,“某惟少子随侍,余皆在宜兴”,看来准备在宜兴养老。
然而面对时局变化,“乌台诗案”差点丢掉性命,让苏轼意识到自己容易惹事,连累子女,而弟弟苏辙则为人稳健持重,有冉冉上升之势,并且兄弟两个感情极深,自己百年后,妻子儿女托付给弟弟照顾自然放心。再加上苏辙在颍川有产业,子女多住在附近,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曾来信邀请苏轼同住,相互照应,并且由于苏辙的季子苏远之妻黄氏病殁,打算在汝州郏城的自有土地上辟设苏家墓园,先葬远之妇于此,征求兄长的意见。因此苏轼决定举家搬迁,和弟弟苏辙相聚。
然而在行进途中,朝局发生变化,向太后崩逝,左相韩忠彦失势,右相曾布乘此跋扈起来,到处安插亲信,绍述之说重新燃起,马上就会变成“曾布专政”的局面。于是苏轼暂时打消去苏辙那里的计划,静观其变,同时谈到葬地之事,让弟弟单方决定,既然八郎妇可用,自己为何不能用?然而没想到不久就病逝了,因此苏辙就依照哥哥的遗愿,找人占卜,选择郏县钧台乡上瑞里作为丧葬之地。
这里谈到占卜,宋代占卜文化非常普遍,不管大小事都会卜卦,主要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朝皇帝大多崇拜道教,因此卜卦巫术非常流行,大到升官科举,小到婚丧嫁娶,无不占卜。苏轼给苏辙遗言葬于嵩山之下,只是说明了一个大方向,最后选定郏县是占卜的结果。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总结:苏轼的父亲苏洵早有意愿迁居京都附近,繁华之地,可惜未能成为现实;苏轼考虑比较长远,如果归葬故里,一则长途跋涉,费用高昂,再则子弟都在京都附近,回川扫墓不易,就如同他们兄弟,父亲仙逝后,很难有机会回到四川故乡祭扫,难免心中戚戚然,如果葬在子孙居住的附近,可以长期相伴,也不孤单;三是看到弟弟有在河南长久居住的意愿(二人往来信件中,苏辙流露出在河南建苏氏陵园的想法。),自然百年后葬在河南,二人感情深厚,人生天地间,骨肉有几人?生前见少离多,死后能够葬在一起,那也欣慰;四就是托孤给弟弟苏辙,盼念照顾子女,免得儿孙无依靠;最后就是嵩山风景优美,和家乡相似,可以身葬异乡,魂归故里,青山绿水,又可以看到子孙昌盛,心无遗憾。
综上所述,苏轼最后葬在河南郏县,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并非草草而就。苏辙去世后也葬在哥哥旁边,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置苏老泉衣冠冢瘗诸两公之间,遂成“三苏墓”。“颍川有苏,肇自兄先”,从苏轼开始,苏轼、苏辙后代也陆续在河南扎根,颍川苏氏,开花散叶,把河南也当成第二故乡。
苏轼无论葬在何处,无论有何原因,如今已经成为过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也不是某一地方的苏轼,而是华人的骄傲,民族的自豪,留给人们的是传颂千古的美名和丰硕的文化遗产。
“是处青山埋忠骨,遍地绿水伴英魂。”,苏东坡先生千古!
2018/11/13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