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观察到一个现象。学生当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某种简短的口头语流行。大多数都是一些情绪表达的词汇。像是一种语言病毒,极具生命力。也有点像纳粹的手势,伸出手做了致敬希特勒的动作,通过一个短词,一个动作,表达了一种身份认同,好像懂得使用这个短词,你就是跟我一派的。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使用另一套不同于官方语言系统的词汇,像是学生在没有多少选择权的环境中,对自己生命力的宣示。
语言有生命力,在使用中会不断演化。想办法给学生的生命力更多伸展的空间,也许是这些“听不懂”的“词汇”传递给大人们的信号吧。
我最近还发现一件事情。教育最大的敌人,是狭隘。在上到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时候,我给学生额外做了个演示实验,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的原理。我跟他们说明,这是你们考试不作要求的,你们以后高中会学到的内容。一些学生表示感兴趣,也有一些学生表示,那我就不听了。
为了进行标准化考试,窄化和规范化学习内容。这又涉及到之前老未所说的,单一的评价,削弱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校和家长对一个老师以及学生教学水平和学业水平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准绳。
某一节课上,有一只蝴蝶飞进了我们的课堂,我知道这个时候我讲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我停下了10秒钟,让同学们去看蝴蝶。突然有一个男生,拿着两本书想要把蝴蝶拍下来。这时候另一个女生就制止道:你干什么,蝴蝶也是生命。那个男生就把书放下来了。
这个瞬间,令我难忘。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可以把这个瞬间,这个女孩维护蝴蝶生命的行为,加入到对这个女孩的评价中。
陈榕:@罗布林卡是的,一学期的学习,最后以一张期末试卷终结,当然是无法科学全面衡量孩子内外在的学习发展情况,拟题的科学合理性且不说,不同孩子的不同接受程度和成长情况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现在基础教育考题模式基本高考化,九十分钟两大阅读题,非连续性文本相对于小孩子的陌生难理解……如何针对性科学性命题是最值得探讨的事了
老未:@罗布林卡虽然你无法把女孩的拯救蝴蝶🦋 的表现纳入她的最终评价之中,但你让课堂停下来10秒,本身就是带着学生表达对生命的一种好奇了。一个教师对抗单一评价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带领学生体验丰富生动的现实,过好当下,来规避家庭和学校考试给学生的过度压力。
看到这个系统的失衡,同时努力调节自己的平衡。对我们自己的行动的价值有信心。影响而非颠覆,生长而非逃离,融汇而非排斥,也许会发现更多。
晓杰:记录也是一种鼓励的评价,集结成册发表后,就有了社会化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