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评课议课结束之后,让我思考的是:为什么孙老师说这节课不成功?原因仅仅是没有让学生完成写作并展示吗?还有哪些我们没有关注到的点?
1.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否真正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我们是否达到了最初的学习目标。
设计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过多的关注了“怎么教”,而忽视了“怎么学?”“为什么学?”。比如在生成的新语篇是谈论分享假期生活,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通方式等,那么上一个环节就应该是这个环节的前奏。但是我们设计的却是Did you...?并没有达到为语篇输出服务的目的。所以为了活动而活动,最后偏离了最初设计的学习目标。
按照逆向设计的原则,我们应该先考虑这节读写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学会写英文书信”)---我们应该采用哪些评价措施来达成目标?(通过学生的习作展示,发现学生是否掌握如何写书信,动词过去式是否正确使用)---写什么?(交流各自的假期生活为书写素材)---怎么写?(参考模板)---模板是什么?(从语篇学习中提炼)---如何提炼?(分析语篇中的格式和内容)---如何分析?(带领学生通过观察语篇初步了解书信的三个板块)---三个板块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正文的时态,所包含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语篇内容和传递的主题意义?(多种形式,看,读,问答)--如何创设情境过渡到语篇教学?……
在这样一步一步倒推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路可能会更加清晰,然后再正着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去扣,去完善,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
2.在初步梳理之后,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以及如何链接学生实际。
李老师设计的以自己的假期生活为例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假期生活就是很好的链接点。基于小学生的年龄,我们可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通过游戏、歌谣来激趣。孙老师的语言和糖果激励性措施做的很好。李老师设计的I say...you do...就是很好的巩固文本单词的小游戏,简单明了,节奏感强。
3.为什么在帮助孙桂云老师备课时我没有发现那些问题?
一是因为我们对教材不熟悉,对前后内容的衔接并没有做到完全心中有数。其次我们挖掘单元主题、语篇意义不到位。说到底还是与自身的能力有关。
比如,And I dropped my ice cream on John's new shoes.这句话,我们只考虑到了他应该如何反应,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John可能有哪些反应?(生气?哭?担心?虽心疼但表现大度?……)
赵校长说,第一部分中为什么大明的明信片不是直接送达他手上的,而是要朋友转交的?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赵校长经常说“你眼睛看到的并不是你看到的,而是由你的思维决定的。”换一句话说,我们的思维高度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能达到赵校长说的那种境界?唯有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