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几个朋友先后转发了某自媒体大号的一篇鸡汤文,这在我的朋友圈中是不常见的。文章的标题是“你看不惯别人,是自己格局太小”,阅读量10万+、在看2.1万、点赞1.5万。喝了这碗诱人的鸡汤后,朋友圈和留言区人人自省。然而,面对这样的鸡汤,我竟然没有先干为敬的冲动。一时间有些汗颜,仿佛全世界如此格局之小的人就剩下了我一个。仔细拜读文章后,我又释然了。既然以别人的格局都看得惯容得下我这个看不惯的毛病,这自然也就不算是问题了。
某公众号截图01 文章的标题我就看不惯,这明显是一个悖论
看到大家对这篇文章高度认可,我一度怀疑是不是真的自己格局太小。在尝试了一番后,我还是没有办法强迫自己接受这个结论。
世间万物,自有美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包容一切事物,靠什么来区分美丑?一样米养百样人,人不分好坏了吗?看到事物的不同,不表现出来是一种修养,这一点是可以提倡的。但谁能从内心深处,从本源上就接受好与坏的不同呢?我想,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佛,就只能是有佛性而悟性未开的痴人了。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不分美丑、不辨好坏,岂不成了大善之人。
讲道理不要太极端,换位思考这个小学生都懂的道理并不是万能的
文中强调层次高的人,才懂得换位思考。在当今社会,换位思考是一个很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很多小孩子和父母都尝试过。怎么到了这篇文章里,就成了层次高的人独有的品格了呢?这一论点显然是成立的。为了支撑其论点,文中举了一些例子,有动物的,有人的。为什么举动物的,我想因为那样的例子人间真的是太难找了。
文章强调换位思考,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是,不代表所有的看不惯都能通过换位思考解决。我举一个亲身经历例子。
前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下班后怕堵车,就刷了个共享单车去接孩子。在超越一骑车的中年大叔时,发现他正在酝酿某个不讨喜的动作,我连忙按铃提示。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大叔潇洒转头,一口浓痰正中我膝盖。当时,我只是看了他一眼,并未理论(或许是着急接孩子)。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在学校门口找家长借纸巾的尴尬,还有擦拭那污渍时的心情(我是有洁癖的)。从这以后,我就对国内三四线小城相当普遍的随地吐痰现象十分的看不惯。
换位思考和看得惯根本就是不同的,以换位思考来代替看得惯,是作者在偷换概念。我只想问问那篇鸡汤文的作者,遇到我遇到的情况,他是怎么换位思考的?满大街嗓子不舒服的人,都在随便吐痰,每走一步都要看看脚下,他是怎么看得惯的?早晨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走路,一脚踩中某名狗排泄后时,他又是如何换位思考的?这篇文中所举的例子,与看得惯看不惯并没有多少关联。换位思考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矛盾分歧。
包容不同并不代表看得惯,还有可能只是对方的不屑
这篇文章提出,格局越大越能尊重不同。单单从字面上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包容是一种品格,确实能体现人的格局。费效通先生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就是这样的道理。但是,求同存异不代表没有分歧,包容对方不代表认可对方。观点不同,可以包容。但如果是行为的错误,包容反而可能变成纵容。可见,真正的包容是有条件的。能不能包容,除了格局高低,还需要明辨善恶。不可否认,格局高的人包容心的确要强一些,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看得惯,反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屑。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全文旁征博引,实则毫无干货。换位思考也好,包容也罢,都不是什么多新鲜的道理。更何况,换位思考和包容,也支撑不了作者“看得惯看不惯”的论点。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看得惯假恶丑的人比嫉恶如仇的人格局要高。是不是有些可笑!如果包容假恶丑,又如何面对真善美呢?这碗鸡汤的最大作用,就是劝人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从来都不是圣人留下的美德,孔圣人的原意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忘记这碗鸡汤吧!当你还会看不惯某些人或事时,别怀疑自己,也许并不是你不成熟,很可能是对方值得你这样。或者,直白的说:你看不惯别人,也许是他真的欠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