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怎么教育孩子,因为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听话的苗头,让人招架不住,所以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家里的老人一致认为,孩子必须要听大人的话,至于大人说的对不对这个问题,他们觉得大人说的话就算不对,也不会故意害孩子,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孩子就应该听。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那句话:都是为了你好。
本来,我也觉得孩子小,很多事情确实要受大人的限制和指导,否则任其发展,肯定不对。可回过头来,我又想到自己小时候,总被要求听话,总被教育大人都是对的,都是为小孩子好的,当时我也觉得非常反感。我想,现在我的孩子跟那时候的我一样,应该也不喜欢听这些唠叨吧。
我并不觉得大人不能管孩子、批评孩子,而是大人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管教。比如,有些父母就觉得大人才是绝对权威,无论怎样,大人不会害孩子,所以孩子必须要听话;比如为了让孩子听话,大人经常用发脾气、打人、威胁等手段,或长时间的唠叨来达成目的。
管教孩子,应该从以身作则开始,比如父母很勤劳,就可以在自己干活的时候把孩子拉进来一起干,同时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和赞美,相信孩子很快就会爱上劳动,甚至经常给人一些额外的惊喜。
我家孩子比较不喜欢做事情,尤其是和老人在一起的时候,让他帮忙做点啥都不愿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老人的方法不得当,当老人提出让孩子帮忙干点活的时候直接用命令或者差遣的语气,孩子没有兴趣做,老人就开始数落孩子懒,进而扩展到未来如何如何;如果某一次孩子去做了,老人又觉得孩子做的不好,总想教他以自己的方式去做,甚至觉得只有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听到这些话,孩子就更不愿意做了,不但不愿做,还生气起来,所有人都不喜欢被批评,被责怪。
这样一来,孩子就得了个不乖的名声。孩子不喜欢别人说自己不好,不但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不乖,还经常对别人说。所以当大人继续教育孩子,唠叨应该如何如何乖,如何如何做才能变成乖孩子,看看别家孩子做的多么好,不乖以后大人都不爱了······孩子听了这些,更不乖了。
这些做法,让我看到,大人们没有把小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我们对待自己的朋友绝对不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却会。试想一下,如果自己是这个孩子,会怎么做?要么把大人的话当耳旁风,不去注意,以免自己受到打击和伤害,要么就反抗,更加不听话,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最不可能的,就是变成一个乖孩子。
我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一个人不可能改变,除非他感觉到足够的爱,指责和要求在他看来可不是爱。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耐心,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孩子一个错误的行为,可能需要纠正几次十几次,才能彻底的让他不再错,不要想着一次就解决问题,从此以后再不犯相同的错误。
不但要耐心,还要宽容。
很多家长眼里只有二元世界--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没有一个中间的灰色地带,或者多元的观念,就像现在的观念--要么考上好大学走上人生巅峰,要么名落孙山,从此默默无闻。这种看法太狭隘,不足以支持整个人生。
如今,很多心理学家就提出,孩子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容易被压抑、被控制,压抑的、他控的孩子长大以后要么变得很弱,要么变得很阴险。
变得弱很好理解,比如从小听父母话长大的孩子,出了社会该自己做主的时候,完全懵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生活。为什么说变得阴险呢?因为自己的主张总得不到支持,不被允许,被压抑,他就会习惯性的经常压抑自己,时间长了,压抑的多了,自然需要出口发泄,可发泄也是不被允许的,于是就偷偷找机会发泄,这一来就很容易做错事。比如总被领导刁难,明面上我不反抗,暗地里我做一些不利于领导的事,最后东窗事发,肯定出问题。
有一个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就说,很多犯罪的大学生都是相对比较乖的孩子,但是一做错事就是一件大事,比如某大学生投毒害死了他的同学,据媒体报道那个孩子就是非常乖的一类,他犯罪以后家里人都不相信是他做的,因为在大家眼里他是那么乖一个孩子,不可能做出那种事。其实他就是太乖了,平时小摩擦、小矛盾都压着说不出口,无法跟人表达和沟通,到最后憋不住了,酿成苦果,后悔莫及。
让孩子乖,其实就是剥夺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一切都听大人的,不让他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解读。这对孩子害处很大,即使大人每一次都能为孩子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也无法替代孩子过他自己的一生。况且,孩子想过怎样的一生,会不会和大人们眼里的一生完全不一样呢?
大人们要求孩子乖,很多时候就为了自己方便,孩子乖了,听话了,就不需要费心去教育,不用因孩子做错事而去负责任,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就像一个小仆人,满足了大人无限的优越感,和别人说起自己的孩子,更是得到夸赞和羡慕,虚荣心爆棚。
可孩子得到了什么?没有自我,没有机会尝试。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的经验,是父母制定的准则和规划好的路,他作为一个人,既不能独立,也无法独立,他没有办法拥有他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