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大学片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什么叫做格物?
不要被物质所引诱。
知性很容易被外在的东西引诱。比如我们的身体。身体是个物,打起坐来,酸痛难受。
但是我们马上做个实验,当你坐在那里腿子酸痛,浑身难受的时候。如果现在有一个债主,来向你催债,你有一百万没有还,拿着一把刀,站在你面前,你必须还我,不还我砍死你,此时,你痛都不痛了。为什么呢?你那个知性被吓住了。没有个这个身体的痛。
所以格物致知,致知先要格物。我们的知性,不能被外界,身体的感觉,所骗走。物格而后致知,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了,我们的知性就本来存在的。当我么你打坐的时候,知性很清楚,不要另外求个知性。你会思想,这个知性认识清楚了。
再讲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要学这个呢?因为你追求一个东西,你已经上当了,被物格了,被物诱惑了,物格了你,他把你个开了。
什么叫知性?
这个概念就比较广了。
其实,当婴儿住胎的时候,是已经有知的。不过,人们却将胎儿的这种“知”性,叫他是本能反应,或是生理反应而已。当婴儿出生以后,这个知性,似乎远不及生理的物理反应明显,换言之,不及感觉作用的明显。这是因在婴儿初生及其成长阶段,后天知性的意识分别作用,尚未成长熟习,所以他的所“知”性,只偏重在生理物理的感觉状态上发生作用。如饿了、痛了,或不舒服时,就会哭。其实,知道有感觉,也可以说感觉知道了,都是知性的所“知”之作用。只是我们成人,把纯属于思想、思维的作用,叫做“知性”,把知性的比较善良面的,叫作“理性”,把属于感官及其神经作用的生理反应,叫做“感觉”。在感觉的时候,如果起了辨识的作用,就叫“知觉”。在感觉或知觉的过程中,同时又起了所谓七情六欲等作用,这种一时的心情状态就叫作“情绪”,这种情绪持续较长的时间,就叫作“感情”。不论是一时的情绪,或较持久的感情(现代人又叫做“感性”),经年累月累积下来,又形成了每个人的习性,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这些复杂细微的各种心理状态,其实,都是涉及广义的“知”的一个妙用。
如果要再深一层研究探讨,那么,一切生物中的动物,是有知性的吗?答案:有的。只是和人类的知性相比较,在许多种生物类中,它在知性的作用上,占有多少成份的差异而已。所以说一切具有灵知之性的,便叫做“众生”,这个名称,最初出于《庄子》,后来翻译佛学,被久借而不归了,似乎变成佛学所独创的专有名称。那么,例如细菌、微生物、植物等,也都有知性的吗?答案:这个很难说。照现在科学的分类,这些只有生生不已的功能作用,是属于化学物理的作用;但如再向上细推,自然物理的化合,生生不已,它是一种形而上本体功能的生知,或是感知,待将来科学与哲学重新会合时再说吧!
王阳明认为:“格物”的意思,是格去心中的物欲,并非是对着外物来硬格的。
参考:
抖音:老古文化:2190010226
原本大学微言20、知所先后的知性久久名著网
原本大学微言21、致知与格物久久名著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