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关于爱情心理读书
《亲密行为》:爱的本能与渴求

《亲密行为》:爱的本能与渴求

作者: 端木子羽 | 来源:发表于2017-08-09 05:38 被阅读58次

    人类,是一种极其需要亲密联系的生物,他们内心充满着对被关怀、拥抱的渴望。但随着年龄渐长、逐渐进入陌生人社会,他们开始在独立与亲密联系之间徘徊并矛盾着,随之而来的是孤独感、压力和痛苦。人类为何如此眷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否生而如此?在社会快速陌生化,是否让渴望亲密联系的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又或者,人们如何寻求和安放那求而不得的亲密联系呢?

    溯源

    人类对于亲密行为的依赖,实际上是从母亲子宫开始便定下的基调。慈爱的父母为刚出生的婴儿所做的一切,实际是在尽力模仿婴儿尚在母亲子宫的环境,以使他适应。母亲的搂抱、包裹的柔软布料、母亲怀中婴儿感受到的熟悉的呼吸、心跳率都是婴儿从子宫到适应外界的一种“过渡性对象”。这些在行为学家莫里斯看来,“只不过是母亲身上的温馨回味,是母亲的替身,同时又是以防再度陷入母亲重围的防御物”。年幼的婴儿需要这些子宫环境的替代物让他适应现实生活,帮助他一步一步走向他最终要独自去看的世界。

    幼儿往往会渴望大人、伙伴的注视与拥抱

    随着孩童对外界的逐渐适应,他开始感觉到父母的爱对他的束缚,随后他想方设法想摆脱这种爱的环绕,以独立的人格行走在世间。这标志着他从“儿童期”进入“青年期”。而伴随着青年期而来的爱情,会将青年再次带回“婴儿期”。

    当青年进入恋爱期的时候,就对亲密联系的需求而言,并非进入一个新的独立的人生阶段。相反,他返回到了婴儿期。恋人间才有缠缠绵绵、依依不舍——正宛如婴儿渴望母亲或旁人紧密接触的心理,因而这种状态也被称为“第二婴儿期”。而后,宛如幼时对于家庭关爱的抗拒一般,他们会进入一个相对矛盾期,在依恋的同时逐渐感到爱情束缚了他们(“第二儿童期”)。有些不能走过这一阶段的恋人,便会分手或者离婚(“第二青年期”)。

    无论在这三个时期重复多少次,他最终会回归最后一轮“婴儿期”——死亡,全身被包裹着,静静地躺着,宛如初生。用莫里斯诗意的话语来说,人“从长长方方的摇篮里慢慢长大,又安眠在长长方方的棺材里”。

    两性亲密与社交亲密

    依人们之间不同的人际关系,亲密行为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两性亲密行为,这种亲密行为并非天然而独立的关系,从生物行为学的角度而言,是婴儿时期亲密行为的替代。另一类是更加广泛地存在的社交亲密关系,其模式是基于“成人之间那种警觉的,受到抑制的接触情况”。

    人与人之间身体的亲密程度是和他们之间的信任程度联系在一起的。在拥挤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周围充满了陌生人,对于他们,我们是不信任的,至少不是充分信任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和他们保持距离。繁华大街上那种你躲我闪的情形,就是这方面的证明。正是这种忙乱的城市生活在制造着紧张,而紧张又孕育着焦虑和不安全感,而亲密行为可以安抚这样的焦虑和不安。在这一点上,虽然人们的社交模式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内心却像往昔一样渴望曾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十分矛盾的现象:我们越是相互疏远,就越需要做身体上的接触;但事实却是,社会个体间的陌生感在迅速加强

    同时,成人之间的亲密行为又从来都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目的就在于要避免有性的嫌疑。唯一有的例外便是戏剧演艺界,因为在观众眼中,艺人们的行为是被定格在剧本世界中的。现实生活中涉及身体接触的场所,如洗发店、按摩店、美甲店、美容店等地,要么被视为“敏感区”,要么早早竖起小牌子说明“男性止步”。

    一群游离的人,撑起一座繁华的城

    亲密行为的转移:动物、自恋与恋物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宛如生命的温暖之源。那么如果没有感受到这些温暖,追求温暖的人会怎么去做呢?极端一些,遭受冷落的妻子会外出寻找情夫,丈夫则寻找情妇。但是这些都是以极大的代价为前提的,大多数人会采取一些低风险的“替代”方式。

    如果在家里得不到爱,而陌生人中间寻找亲密接触又太危险,在附近的动物商店,花一小笔钱为自己买一点动物亲密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那些小动物是纯洁无瑕的,它们不会惹出问题,也不会问任何问题。它们舔我们的手,它们蜷缩在我们的大腿上睡觉,用身体揉擦我们的腿。不仅仅是动物,对于年纪更幼小的孩子来说,这种亲密同样可以赋予朝夕相伴的玩具。这些玩具是爱的替代物,得到幼儿照顾和爱护,在幼儿眼中便不再是无生命的,而具有一种特殊的“生命”意义。

    爱人不易,爱物心安

    另一种折中方法是恋物。男性可以从香烟中获得的慰藉,使其慰藉的不仅仅是香烟中的物质,还有香烟与嘴唇接触时带来的情绪上的解压。女性在紧张的时候往往是摆动身体,或者用手指抚摸手镯、项链来减轻压力,就像修女从数念珠这一动作中获得精神安慰(不仅仅是念珠的佛性)。在平时,女性在不需要梳理头发的时候反复梳发,实际也具有明显的镇静效果。

    最后一种常见的折中是自恋。当没有旁人在身边时,失意的男子将脸埋进自己的臂弯,惊慌的姑娘会抱紧自己的双臂——这些都是具有自我安抚性的动作。一般而言,恋物和自恋的替代行为近乎“本性”,多是在潜意识之下做出的。

    这些都属于是“替代行为”,但是出现这些行为却并不一定代表人们“缺爱”。不可否认这些行为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寄托对象、是缓解对关怀和爱的需求的方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对个人有积极效应,但同样也会有可能触发诸如虐待宠物、性格自闭等严重负面效应。

    虽是寂静,却有清冷的温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密行为》:爱的本能与渴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cx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