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湖人》全文

作者: 莫非0820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17:28 被阅读0次

    莲湖人

              作者:朱勇长(江西鄱阳人)

        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舟唱晚就是生活在湖岛上的莲湖人的生活。我曾少年不知愁滋味,在渔船上夜卧彭蠡,指指点点明月和那满天星辰。如今想来,那状态定是我的祖祖辈辈们最快乐的时光吧,在终日劳累后那一刻方可放松自己,在渔船和湖水窃窃私语中,摇摇晃晃进入梦乡。

        彭蠡,即今之鄱阳湖。浩荡的长江水一路向东,在中游江右九江段湖口处注入赣鄱大地的低洼地区,积水成湖,极盛水期时湖泊面积达四千平方公里,何其大也。鄱阳湖是莲湖人的母亲湖,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就叫蠡滨村,彭蠡之滨也,在鄱阳湖靠东南岸边的湖岛上。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在一百七卷“鄱阳县”下载:“莲河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于水面”,莲河,在我们本地方言中谐音“莲湖”。就是这片“浮于水面的荷叶”荡漾了莲湖人沉睡不醒的梦,这一梦而过是千年的光阴。

          二

        莲湖人,在岛内实指莲湖朱家人。

        朱姓是最早迁徙到岛上的居民,我的祖辈们千百年来居于此,以农业为主,辅以渔业,世代过着贫穷的生活。这个湖岛均山丘地形,沟河湖汊众多,地不成片,树难成林。土地贫瘠,人多地少,人均几分旱地,这里的旱地是“天晴一块铜,下雨成了脓。″,树上生的柚子苦不可入口,梨桃个儿都小,地里长的红薯个儿也小。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油菜,芝麻,花生,古时应该还种黍,农作物收成有限。渔业,偌大的鄱阳湖,水涨时捕捞鱼虾,古时捕鱼工具和技术水平低,收获少。水退时下湖去挖莲藕,藜蒿,芡实,捞螺丝。向水要吃食异常难,湖水滋生血吸虫,导致下水讨食的男人们染上血吸虫寄生虫病,旧时医疗技术条件差,血吸虫病常演变为肝脾疾病,肝硬化,肝腹水,巨脾使人下腹胀大,致人死亡。旧时曾有民谣称:“过了表恩渡,十家绝九户。男的得泡肚,女的做寡妇。”(注:表恩渡是进莲湖岛的古时渡口)我的祖父就是得血吸虫病致肝腹水而亡的,祖父去世那年,我父亲才十四岁尚未成年。

    听父辈讲,祖辈们以荞麦,黍米粗粮为主食。新中国建立后在岛的北面(莲北圩)和南面(莲南圩)先后围湖造田,也不过人均增加几分水田种植水稻。我父亲年轻时就被派往海南岛学习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增加亩产。然而以我这半生经历而言,我的记忆里年年粮食不够吃,年年处处借粮。我父辈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可想而知,古时我的祖祖辈辈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任是吃苦耐劳,勤恳苦力,敦厚务实,亦是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们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才能存活下来,繁衍生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位从台湾归来探亲的国军老兵,当年他十几岁被抓壮丁离开莲湖老家。六十多年后重返故土,莲湖老村他家老屋还是老样子。老人泪水纵横,感慨几十年来莲湖一成未变。外面的世界早已沧海桑田,变化翻天覆地。而莲湖人就守着自己的家园,甘受贫穷,困守时光流转。

        三

        自幼时起常听父辈耳语,莲湖朱家始祖是从南京乘船而来。后来我查阅资料得知确实如此。据本村《朱氏宗谱》所载,晚唐时期,唐文宗太和八年,即公元835年,时年兵戈扰攘,始祖朱禹二奉父介公之命,从金陵乌衣巷出发,乘船经长江过湖口下鄱阳,到莲湖岛见此地山川秀美,遂择地定居下来,距今一千多年历史。据说禹二公刚迁徙到此见莲花盛开,故名此地曰:莲湖。当时岛上原居民姓陶,因了随行地仙(即风水师)一句“朱(猪)进陶(桃)园,一扫精光。”一语成谶:陶氏落败,朱氏兴旺繁衍下来。

    宗谱提及始祖原从金陵乌衣巷而来,我前年曾到过南京乌衣巷夜游秦淮河,只是不知这里竟是我们的精神故里。乌衣巷自然让人想起那首家喻户晓的唐诗:

                    《乌衣巷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即王导谢安,东晋王朝叱咤风云的人物。西晋末年,中原大批缙绅士大夫衣冠南渡,公元317年,东晋在南京建立。王导是开国元勋,而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苻坚,东晋王朝得以稳定。王谢两家望族就居住在乌衣巷。接下来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南京。公元581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金陵城破六朝宫阙一朝焚毁。为防在金陵出现割据,金陵被降为一般州县地位,王谢显族早已颓废败落。唐灭隋兵祸连年,六朝古迹繁华往昔灰飞烟灭,断壁残瓦满目疮痍,乌衣巷败落贯穿整个唐朝。公元826年,刘禹锡途经金陵,写下《金陵五组》,第二首就是《乌衣巷 》,八年后公元835年,莲湖朱家始祖朱禹二离开乌衣巷。那金陵朱氏是不是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乌衣巷附近寻常百姓家中的一家呢?寻常百姓不寻常,朱禹二带一行人乘船经秦淮河进长江,逆流溯江而上过湖口入鄱阳湖,到莲湖一千多里水路。想想这阵势亦不会是一般人家,那定是大户人家气势才能为之吧。

          四

        据莲湖朱家村志记载,朱禹二公自金陵南下至饶州莲湖定居,后传至五世。因人烟繁盛,兴建了一座祭祀祖先的宗祠——五湖祠。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南渡。巡至莲湖朱家,在村北凉亭驻跸歇息。与时任晋州知州的朱居实共商御金大计,赵构感其忠义,加授朱居实为谏议大夫。朱居实,莲湖人中最杰出人物。在他仕途中,皇帝赏赐他在家乡建“环楼”,莲湖朱家达到鼎盛时期。因兵患之扰,环楼延至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在村东建成。

    环楼高四丈余,共三层,楹粗栋实、飞檐飘角、斗拱层托、窗棂多变,兼之曲槛回廊、绿荫掩映,时为彭蠡之滨一大景观。第一层为“敦睦堂”,右角为“五湖祠”;第二层为祖先遗迹、遗训等陈列室,厅中有“世德庆源”巨匾;第三层中厅悬有宋高宗御笔亲题“睛岚环翠”匾额。环楼竣工后,朱居实作《五湖祠环楼合记》,记述了环楼建造经过及竣工诸事并附有一首《环楼系宸翰》曰:

                  王师一日经钱塘,御驾长行偶过庄,

                  村里层楼亲碧汉,村前古木颧黄裳,

                瓴鬲也荣龙趾历,纶音潇洒御毫香,

                四周光彩无间堵,胜迹犹遗万世芳。

        明洪武帝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时驻兵莲湖朱家村,到此楼阁,见环楼高耸,极为壮观,遂登楼揽胜,见远山绰约、烟波浩淼、渔帆点点、汀鸥悠飞,顿诗兴大发,题赞诗曰:“青山隐隐,绿水凄凄。环楼耸翠。御笔亲题。”因战事留下不少遗迹:朱元璋赐建的“忠臣庙”、赐名的“忠臣坟”、传递情报的“埋烟墩”、饮马洗马的“洗马涧”、武器库“枪山”,都在民间传为佳话。

        足以让莲湖人引以为傲的名胜“环楼”,不知是何年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建之环楼,钢筋水泥结构,名为环楼实不是古之环楼。然这个“环”字带着文化痕迹流淌在莲湖人的生活里,我同辈的女性名字里多带这个“环”字,望环、美环、东环......不胜枚举。随着环楼和五湖祠的坍塌,莲湖人也失去了辉煌的一页,但环楼所赋予的人文精神,祖训所明示的为人处世的标准和信念,流传了下来融入莲湖人血液里,时至今日依然能看到一代代人的自立更新,奋发图强。今天的莲湖人又是一番新的风貌,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莲湖人心中甚是欢喜。

            五

          “铁锁锁乌洲,莲河不担忧。”

          莲湖,湖边独岛穷乡僻壤交通闭塞,在过去兵荒马乱年代,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世外桃源,自给自足。能躲过朝代更迭带来的战祸。或许这也是始祖从战火之地迁来此地的初衷吧。然事情的两面性也决定了负面效应,就是一个闭塞的环境,小农经济滞后,民风民俗封建迷信化,教育资源欠缺。绝大多数莲湖人终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的农民,还有就是做了在风里雨里、浪高水深在湖里讨食的渔民。

        自古就有“走出亡人桥就有更好的活路”的说法,亡人桥,莲湖老村出村口处一座石桥。古时凡出村者必经此桥,走出此桥背井离乡闯荡江湖。今天无数的年轻人就走了这条路,有人外出读书求学深造,有人打工谋生赚钱养家。我就是其中一个,拖家带口移居他乡,似乎一切皆有定数,斗转星移,把前人的故事又轮转一回,我移居江南古城苏州,女儿即将走出国门去美国留学。走出亡人桥的前人有杰出者,自唐宋以来,莲湖朱家出外为官者有36人,如朱居实(十一代孙)在宋徽宗朝任晋州知州,正三品、谏议大夫;朱文海(十四代孙)在宋理宗朝官奉议大夫、抚州同知(正五品);朱朴庵(二十九代孙)在清康熙朝授骠骑将军;三十二代孙朱学斐在清末时授京都西域兵马副指挥。今天靠着自己努力而杰出者也不乏其人,在政府部门服务大众造福百姓者有之,在各行各业出人头地者有之。

        或许在每个带着金陵遗风的莲湖人的心里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还有“文能诗词歌赋,武能横刀立马。”的理想。我们生在中华盛世,躬逢其时,自当自强不息,将前人的“胜迹犹遗万世芳”传承下去。

    这正是莲湖朱氏辈分排行诗所云:“金陵飞紫燕,蠡岸绕青烟; 理教精华取,高风世代延。”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莲湖人》全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ec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