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微课,老师讲《15招,破解“我不知道”》,像以往一样,准备好笔记本,打开手机准时收听。老师准时开讲,我边听边做笔录,但这次听课和以往的感受非常不同,刚听到老师讲到第五招,就觉得大脑混乱,老师讲述如何通过他人的笼统表达,精准看见他人的需求,仿佛像武林高手,一件件展示十八般上好的武艺,我却手忙脚乱,无力接住,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落了一地,此刻对慌乱的自己进行觉察,感到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坚持听完课,也一定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果断行动,退出课堂。
对自己做清理,头脑和身心慢慢稳定下来,跳出来再看刚才的自己,寻找听课时产生慌乱和不适的原因,好像看到一个面对一堆糖果,伸出双手抓糖的孩子,想把眼前的漂亮糖果都抓进手里,但却抓三丢四,越抓不住越急,越急越抓不住,我看到了一个想急于求成的自己。
老师给出的每一招,讲出来轻巧明快,岂不知那是久久为功的日日精炼。自己在听课时一方面想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怕有遗漏,一方面对照老师讲的情形,脑子里产生了很多联想,一会对应自己,一会又对应他人,听课的过程自然就心气浮躁了。
决定放慢学习这一课内容节奏,不急于先听完整节课,应当先清空自己,拥有空杯的心态,再进行学习。
第二天早晨,早早起床,来到小公园,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重新听课。当脑子里不带有任何评判和欲念,只是全方位的敞开接纳知识时,觉得那种知识一下就被自己感受到了。
接招第一步:清空自己,全盘吸收。也许是安静的环境,也许是全新的自己,这时记的笔记没有了昨天的不知所云和罗嗦,对老师的15招数进行了最简洁清晰的表达:缺乏信息,应对的是你需要信息吗?信息不足,应对你有足够的信息吗?混淆信息,你有太多的信息需要理清吗?没有优先级,你需要对信息进行排序……15种不知道的表达,对应15种应对的方式,知识的关键点在脑子里清晰呈现。
接招第二步,理解、消化、吸收。记录老师讲的知识点是容易的,整理笔记也也不是问题。能将老师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吸收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难点,需要有能力和以往的体验做积累,也就是老师平时说的:“把学的知识用出来” ,这是检验是否真正学到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说练就练,当有人问:“某人双休日要去哪里?”,我因为说不清楚具体的地方回答说:“我不知道”。分析自己的这个不知道,是因为掌握信息不全又怕深问而做的选择。
接招第三步,按照知识点,锻炼洞察力,实现看见他人需求的能力。要想把老师讲的知识在实践中用出来,那就是要功夫在诗外,注重日常的积累和自我训练。面对别人的不知道或自己的不知道,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和思考,训练应对方式,以达到能够根据对方的语言表达和语境,分析出这种不知道准确应对的方式,知识是否可以变为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变成能够拓展和引导别人的力量,是否可以成为与人进行深层次或直抵心灵交流的技术,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