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毕飞宇的《小说课》一书。书中第一课,就是介绍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促织这个故事以前看过,但印象不深,这次再读原篇,并详读毕老师的分析,确实感觉很震撼。
作者在文中把短篇小说《促织》和长篇小说《红楼梦》进行对比论述,认为《促织》的写作高度,已经接近或达到了《红楼梦》的高度。这是很高的评价,也是对蒲松龄的推崇。
蒲松龄绝对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时代的认可,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这那个时代,写小说是没地位的,是穷书生的消遣,很难维持生计,更别提发家致富。
我们对于蒲松龄的了解,大多来自《聊斋志异》。大家都知道此书,但少有人能看完全书,文言文写作,读起来还是相对费劲。聊斋里面的故事很多,以书生和狐妖的爱情故事为主,像大家熟悉的故事电影《倩女幽魂》和《画皮》。
书里还有一些反讽劝诫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但更显作者深度,如《促织》这样的名篇。整篇文章不长,思想深刻,意味深长,且行文跌宕起伏,让人叹为观止。
国际公认的四大短篇小说巨匠为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和马克.吐温。如把蒲松龄和他们进行对比,我认为丝毫不逊色。
《促织》的故事,一句话概述:一只蟋蟀引发的人间悲剧。宫中喜欢斗蟋蟀,地方官员媚上,层层下传,到最底层老百姓,就演变成为上交蟋蟀,而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故事的内涵和劝诫意义先不说,可以先分析一下《促织》小说的行文结构,短短一篇小说,里面设计了九次关键节点:
第一次,当地不产好蟋蟀,里正狡黠,奇货可居,主人公老实又没钱,为买蟋蟀,倾尽家产。这是第一次行文发力,开始下推。
第二次,没钱逼的没办法,只能自己亲自下地去找蟋蟀,可惜苦苦追寻,难有所获,郁闷的不想活了。这是下推到了低点。
第三次是反转,说当地有一个女巫可以预言未来。主人公通过预测,按图索骥,终于得到了理想的大蟋蟀。主人公大喜起来,举家庆贺。这是上扬到了高点。
第四次又反转,主人的儿子由于年少调皮,想抓蟋蟀玩耍,结果不小心把蟋蟀给捏死了。小孩知道自己闯祸了,吓的不敢回家,主人回家也是大怒。这又开始逆转下推。
第五次继续下推发力。小孩闯祸找不到人,大人去找儿子,结果发现儿子投井,捞起来已没了气息。书中用一句“夫妻向隅,茅舍无烟”,描写了他们悲恸的心理。这是本书悲剧的高潮,情绪压抑到了最低点。
第六次又反转,小孩准备下葬时,发现有了气息,小孩自己苏醒过来,让人舒了一口气。不过苏醒之后,小孩魂丢了,就和痴傻了一般。这又是小反转。
第七次上扬发力,作者安排一个神奇的小蟋蟀出场。小蟋蟀其貌不扬,但异常灵活,很有灵性。主人开始不相信小蟋蟀的能力,就和里正的“蟹壳青”比赛,没想小蟋蟀获得了胜利。这又是一次逆转对比。
第八次上扬发力,作者安排了小蟋蟀和公鸡的较量,已突显小蟋蟀的神奇能力。小蟋蟀和公鸡对抗,居然可以不乱阵脚,不落下风,这是主人万万想不到的。后来,小蟋蟀进送宫中,自然就可获得上方满意。
第九次上扬到顶端。一连串的关系人,因为小蟋蟀的优秀,获得了提官进爵。主人公也获得了不菲奖赏,靠着小蟋蟀,终于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行文的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小蟋蟀就是小孩变的。小孩为了帮大人脱困,自己变身成为了蟋蟀。
蒲松龄的小说,很多是借神仙鬼怪,借巫师妖魔来对抗现实的无奈。真实的现实是残酷的,巫婆没有无边的法力,小孩也不可能变成蟋蟀。
但就是这样的设定和安排,我们看了丝毫不觉得违和。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温度,感受到作者悲天悯人的态度。
蒲松龄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他的存在,距离我们已有300多年的时间。时间的长河,不会埋没任何一个优秀的人。
今天,重新看了这篇《促织》小说,感觉真是完全不一样。1700字的小说,在故事构思上,在行文结构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如果有一天,能写一篇类似《促织》的小说,这辈子也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