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战略”这个词,虽然是在同样的位置同样的阶段做着同样目的事业,但是一千个人搞不好还不止一千种战略,虽然说是千变万化,人人粉墨登场都会有差异。
但是,从其本质来说,唯一不变应该就是在以数倍于对手资源的投入,以远比竞争对方更大投入来获得压倒性胜利。
按照毛爷爷核心战争理论就是:广泛动员,不存侥幸,集中优势兵力,以数倍于敌军投入,各个歼灭敌人,以多胜少,而不是想着要以少胜多。
这要从讲故事来说确实很没趣儿,十个打一个,任这一个人有多么英勇,想要战胜哪十个人,这个概率真的极低,但从讲故事来说呢?哪必须得反转过来,十个人打赢一人不符合大家预期,必须得一人打赢了十个人,这才符合大家心目中英雄的标准。
悲催的就是许多人受这类故事误导,在制定战略时,不但是这么想,还真是这么做的,觉得自己能力这么强,运气也不差,以少胜多,那是理所当然。可是,如果稍微有点常识,就会明白这种思维是多么荒谬,这世道谁又会比谁真的傻多少呢?
无非就是从竞争角度来说所选维度不一样,需要投入资源自然也就不一样。从竞争来说,要自己的优点更加的付出,缺点更加的不明显,才能体现战略的价值,也就是说战略层面自己需要有望远镜思维,能够看得更远,而不是仅仅只盯着别人的某个角度就慌着出击。
按照华与华华总在讲解孙子兵法说法:敌人只能是自己把自己打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琢磨如何在那关键时刻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
但是,这个时刻它永远都是动态的,而不可能永恒不变,对于自己、对于敌人来说也是一样。所以如何找到这个“点”,哪就涉及道自己战略层面上制定了,自己有优点、竞争对手肯定也有优点,竞争对手有缺点,自己也肯定存在着缺点,如何去权衡利弊,从而扬长避短决定了就不可能有死的答案。
所谓成大事者:必然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说法就是自己能够以实击虚,在敌人以为不可能时,偏偏变成了可能,在敌人虚张声势时,自己却全力出击,秋风扫落叶般直接拿下。
问题在于你是这么想,别人还不是一样想法,等你以为别人是在虚张声势,给予狠狠打击时,敌人却在声东击西,被端了自己老巢,哪也不足为奇。
当然,不管大局如何变化,它始终万变不离其宗,第一兵力少的跟兵力多的硬碰硬肯定会输,第二每个人所谓优缺点不是永远不变的,现实情况一旦发现变化,就有可能随之而改变。
就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和陆逊相制时,本来身在高处,进攻来说下山和上山相比,那是占了绝对优势。随之陆逊不按常理先来一把烈火,让三国演义中猛人之猛人刘备自此郁郁、东山不再起!
识得时务方为俊杰,按道理说刘备这样一个卖草鞋的能混到三足鼎立,要是说他不行,哪还有谁能行呢?陆逊有什么优势,无非就是在合适时候,给人放了一把火,就把竞争对手给玩得半死不活。
识得时务才有可能把多数战胜少数变为必然,如果自己拥兵自以为就有绝对优势时,搞不好某个维度不设防,也会让自己败得一塌涂地。如果什么都对等时,自然是强者通吃,问题纠结就是在于优势不是绝对的,就像你虽然兵力多,但对方就是不出战,就这么老老实实给你耗着,你兵多,意味着吃得也多,消耗也更大,如果始终攻不下,这个优点在这样慢慢耗着过程中也就变成了缺点。
别人虽然兵力不够强大,假如依然能守着,哪背拖死的必然是竞争对手。制定战略本身就是一种博弈,就像当年韩信在背水一战时,虽然确实也是自己把退路给断了,但是,别忘了人家还另外安排了一只数千人精锐骑兵来做接应呢!如果只是以表明所见,就慌着下定论,结果荒唐不也正常!
竞争永远都不是单维的,必然涉及到多个维度,而自己真正需要的就是能够尽量了解更多,能够看得更远,从而避免“以偏概全”。这样情况下自然制定出策略就会竞争对手更加精准,再加以数倍于对手资源投入,以远比竞争对方投入更大来获得压倒性胜利,这不是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