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二〇】
陆放翁“烧灰除菜蝗”,“蝗”字作仄声。徐骑省“莫折红芳树,但知尽意看”,“但”字作平声。李山甫《赴举别所知》诗:“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麒”字作仄声。王建《赠李仆射》诗:“每日城南空挑战”,“挑”字作仄声。《赠田侍中》:“绿窗红灯酒”,“灯”字作仄声。皆本白香山之以“司”为“四”,“琵”为“别”,“凝脂”为“佞”,“红桥三百九十桥”,“十”字读“谌”也。韩愈《岳阳楼》诗:“宇宙隘而妨”,“妨”作“访”音。《东都》诗:“新辈只朝评”,“评”作“病”音。元稹《东南行百韵》诗:“征俸封鱼租”,“封”音“俸”。《痞卧》诗;“一生长苦节,三省讵行怪”,“怪”音“乖”。《岭南》诗:“联游亏片玉,洞照失明鉴”,“鉴”音“间”。《夜池》诗:“高屋无人风张幙”,“张”音“丈”。“苦思正旦酧白云,闲观风色动青脐”,“正旦”读作“真丹”。又白居易《和令狐相公》诗:“仁风扇道路,阴雨膏闾阎”,“扇”平声,“膏”去声。李商隐《石城》诗:“簟冰将飘枕,帘烘不隐钩。”自注:“‘冰’去声。”陆龟蒙《包山》诗:“海客施明珠,湘蕤料净食。”自注:“‘料’平声。”朱竹垞《山塘纪事》诗:“殷勤短主簿,端笏立阼阶”,“阼”音“徂”。杜少陵用“中兴”、“中酒”、“王气”、“贞观”等字,忽平忽仄,随其所便。大抵“相如”之“相”、“灯檠”之“檠”、“亲迎”之“迎”、“亲家”之“亲”、“宁馨”之“馨”、“蒲桃”之“蒲”、“酂侯”之“酂”、“马援”之“援”、“别离”之“离”、“急难”之“难”、“上应”之“应”、“判舍”之“判”、“量移”之“量”、“处分”之“分”、“范蠡”之“蠡”、“祢衡”之“祢”、“伍员”之“员”,皆平仄两用。
陆放翁,即陆游。
烧灰除菜蝗,出自宋·陆游《杜门》。原文:寂寞山深处,峥嵘岁暮时。烧灰除菜蝗,送芋谢牛医。笕水晨浇药,灯窗夜覆棋。杜门君勿怪,迟暮少新知。
“蝗”字作仄声。按照近体诗“五律”的平仄标准,“蝗”字处应该选用仄声字。而“蝗”为平水韵七阳平声。严格说,这是出现了平仄错误。袁枚认为这是将平声字当仄声字用,还列举其他诗人将仄声字当平声字用的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白居易诗中“以‘司’为‘四’,‘琵’为‘别’,‘凝脂’为‘佞’,‘红桥三百九十桥’,‘十’字读‘谌’也”。
徐骑省,即徐铉(916—991),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五代到北宋时期大臣、学者、书法家,江都少尹徐延休之子。十岁能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合称“韩徐”。初仕杨吴,担任校书郎。再仕南唐,历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跟随南唐后主李煜归顺北宋,历任太子率更令、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年,因事贬为静难军行军司马,病逝于任上,时年七十六岁。工书法,与弟徐锴合称“江东二徐”。在文字、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成就十分突出,与人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参与编纂《文苑英华》,著有个人文集30卷,《质疑论》若干卷。《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均收录有其作品。
李山甫(1019—1087),字明叟,一字公晦,号龙溪钓叟,军事家,诗人,北宋建昌军南城县龙溪保人(今江西省资溪县高田乡龙荫村)。北宋皇祐元年(1049)进士,任建宁知县。熙宁六年(1073年从经略安抚使王韶攻取吐蕃占据的河州,因守香子城有功,升为太常博士、河州通判。元丰三年(1080),王韶以其才可用,荐于朝廷,授作坊使,任澧州。在澧州妥善处理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问题。积极参加王安石倡导的变法运动,与之交厚,王安石曾赴其家探访,留有《访山甫龙溪新居题壁》、《访山甫入长山不遇》、《题长山山甫故居》等。
《赴举别所知》诗,宋·李山甫作品。原文: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
赴举,音fù jǔ,意思为应举。唐宋时指乡贡入京参加礼部试。明清时指赴省城参加乡试。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八出:“争如投上国,赴举夺魁名。”
所知,音suǒ zhī,释义:1、所知道的;知道。汉·王粲《咏史诗》:“自古无殉死,达人共所知。”2、相识的人;要好的人。唐·元稹《莺莺传》:“张生发其书於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本条诗话中“所知”应为“相识的人”。
黄祖(?—208),东汉末年将领。刘表任荆州牧时,黄祖出任江夏太守。初平二年(191),黄祖在与长沙太守孙坚交战时,其部下将孙坚射死,因此与孙家结下仇怨。之后,黄祖多次率部与东吴军队交战,射杀凌操、徐琨等人。建安十三年(208),在与孙权的交战中,兵败被杀。
鹦鹉客,典故。黄祖杀祢衡。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东汉末年名士。个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黄祖也能善待祢衡。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黄祖的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和祢衡尤其友善。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让黄祖很难堪,黄祖就斥责祢衡。不料,祢衡眼睛直直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想要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祢衡。因为黄祖的主簿一向恨祢衡,即刻就杀了祢衡。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但没赶上。黄祖很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死时年仅二十六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祢衡集》2卷,已佚。今存其文、赋作品,收录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志公(418—514),南北朝齐、梁时的高僧,又叫宝志、保志、保公。志公禅师是个传说中的“神僧”,据说俗姓朱,是金城(在今甘肃兰州)人。年少出家,参禅开悟。后居无定所,往来都市,时而吟唱,颇似谶记,众人争问祸福,所言均验。齐武帝以其惑众,曾拘其入狱。但人们仍日日见他散步街头;待查看狱中时,他仍在牢房打坐。齐武帝闻悉此事后,请他入华林园供养,禁其出入。但他并不受约束,仍常来往于龙光、净名、兴皇等寺。至粱武帝建国,始解其禁,并尊奉为国师,时常长谈,请开示法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保志》:“今上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南史·隐逸传·释宝志》:“虽剃须发而常冠帽,下裙纳袍,故俗呼为志公。”
麒麟儿,音qí lín ér,指颖异的小孩子。古代中国民间多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等为美称赞扬别人家的孩子。古时王室成员也可代指自己的孩子。“志公偏赏麒麟儿”,此处的麒麟儿则是指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梁、陈时期大臣、诗人。南朝《陈书·徐陵传》曰:“时宝志上人者,世称其有道,陵年数岁,家人携以侯之,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附:唐·李山甫《赴举别所知》:“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按:一般认为,在律诗创作中,假如遇到专用名词、地名、人名等,且又无法替代的,可以不受平仄规则的限制。本诗中的“麒麟”一词,属于专用名词。在此使用而不合平仄,是允许的。
王建(765—830),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大臣、诗人。出身寒微,贫困潦倒。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一度从军。中年入仕,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累迁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李仆射,即李愬(773—821),字符直。洮州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唐朝中期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元和十二年(816),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817)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王建创作《赠李愬仆射二首》,全诗包举唐朝的平蔡战役,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地记录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奇袭过程。按:愬,此处读sù。
附:唐·王建《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其二: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田侍中,无考。
《赠田侍中》,未找到原诗。
白香山,即白居易。
红栏三百九十桥,出自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原文:“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红桥三百九十桥”,“十”字读“谌”也。袁枚之说,源于《康熙字典》中“十”字的注释:……又陆游《老学菴笔记》:转平声,可读为谌。白乐天诗: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三十六所春宫馆,一一香风送管弦。鼂以道诗: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岳阳楼》,指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原诗较长。本条诗话所引的原文是: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妨”作“访”音。袁枚之说,源于《康熙字典》中“妨”字注释:……又敷亮切,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峩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东都,指唐朝东都洛阳。在本条诗话中,《东都》指韩愈的长诗《东都遇春》。唐显庆二年(657),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韩愈曾经在洛阳任职,并创作了《东都遇春》。原诗较长。本条诗话所引的诗中原文是“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随园诗话》将“足”误刊为“只”,将“嘲”误刊为“朝”。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稹聪明过人,少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东南行百韵》,指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诗,原诗较长。本条诗话所引原文:“短檐苫稻草,微俸封渔租。”
《痞卧》,指唐·元稹《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诗。痞卧,指因为痞症而卧床。痞症是中医病名,指胸腹部胀闷不适而外无硬结之形的症状,也有称腹内有硬块的。痞证的临床表现有:1、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的现象。元稹在诗中记述:“耳鸣疑暮角,眼暗助昏霾。”2、还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咳痰或者是腹部坠胀的症状。元诗有句:“胀腹看成鼓,羸形渐比柴。”元稹诗句“一生长苦节,三省讵行怪”,可以说既间接描写了痞症的表现,还对自己为啥得此病进行了反思。原诗较长,不作全录。
《岭南》诗,指唐·元稹《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诗,原诗较长。不录。本条诗话引文为“联游亏片玉,洞照失明鉴。”
“鉴”音“间”。袁枚此说未知由来。但“鉴”与“监”在古时可以替代。《说文解字注》:鉴亦假监为之,是以毛诗宜鉴于殷,大学作仪监。郑笺诗云:以殷王贤愚为镜。注大学云:监视殷时之事。各依文为说而已。尚书监字多有同鉴者。
片玉,音piàn yù,比喻群贤之一。《晋书·郤诜传》:“(武帝)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夜池》,唐·元稹诗作,原文:荷叶团圆茎削削,绿萍面上红衣落。满池明月思啼螀,高屋无人风张幕。
“苦思正旦酧白云,闲观风色动青脐。”出自唐·元稹《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诗,原诗较长,不能全录。本条诗话所引诗句,原文为“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青脐”与“青旂”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差别巨大。青脐,是中医术语,指肚脐周围皮肤色青。此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皮寒冷、拘急板滞并见的症状。而“青旂”则是青旂即青色之旂,旂为画有龙形、竿头系铃的旗,《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青旂为天子在春天所用。后遂用作咏帝王春日出行之典。也用青旂表现春神东皇太乙降临,春天到来。唐·武平一《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诗:“銮辂青旂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酧,音chóu,意思同“酬”。酧唱:以诗词相互赠答。康熙字典:《正字通》俗酬字。
正旦,音zhēng dàn,指农历正月初一日。另,读zhèng dàn时,指戏曲角色行当,青衣的旧称,有些地方剧种里还用这个名称。
《和令狐相公》诗,指唐·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同用淹字)》诗。原诗较长,不作全录。按:袁枚将该诗名错写为令狐相公,使人误以为此诗是白居易奉和唐代宰相令狐楚所作。
令狐令公,即令狐彰(?—773),字伯阳,敦煌郡效谷县(今甘肃省瓜州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令狐德棻后代。倜傥勇气,涉猎书传,擅长骑射和书法。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屡立军功,迁左卫郎将。参加安史之乱,受到史思明猜疑。归顺唐肃宗,拜御史中丞、银青光禄大夫、滑州刺史。参与平定史朝义,迁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检校右仆射、霍国公。治军劝农,府廪充实,加授辽阳郡王,与观军容使鱼朝恩有隙。大历八年,卒于任上,追赠太傅。这是一首和令狐彰且押“淹”韵的诗,应是白居易作河南尹时赴令狐彰宴会所作。
仁风,音rén fēng,释义:1、形容恩泽如风之流布,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或地方长官的德政。《后汉书·章帝纪》:“功烈光於四海,仁风行於千载。”2、亦指扇子。《世说新语·言语》“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於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后因以“仁风”为扇子的代称。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器物》:“扇曰仁风。”
闾阎,音lǘ yán,意思是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出自《史记·平准书》:“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指里巷的门。唐·白居易《湖亭望水》:“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石城》,唐·李商隐诗作。原文:石城夸窈窕,花县更风流。簟冰将飘枕,帘烘不隐钩。玉童收夜钥,金狄守更筹。共笑鸳鸯绮,鸳鸯两白头。
簟,音diàn,从竹,覃声。本义:竹席。冰簟,清凉如冰的簟席。
陆龟蒙(?—约881),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诗人、农学家。举进士不第,曾作湖、苏二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甪直)。约中和元年(881),陆龟蒙去世。光化三年(900),唐昭宗下诏,追赠为右补阙。陆龟蒙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其诗求博奥险怪,七绝较爽利。写景咏物为多,亦有愤慨世事、忧念生民之作,如《杂讽九首》《村夜二篇》等。文胜于诗,《四舍赋》、《登高文》等均忧时愤世之作。小品文写闲情别致,自成一家。著有《耒耜经》、《吴兴实录》、《小名录》等,收入《唐甫里先生文集》。
《包山》诗,指唐·陆龟蒙《即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雨中游包山精舍》。原诗较长,本条诗话所引诗句的原文为:“海客施明珠,缃蕤料净食。”但错将“缃蕤”刊刻为“湘蕤”。
包山,音bāo shān,山名。也称为“洞庭西山”,位于江苏苏州吴中区西南太湖中,山下有洞庭穴,为地脉。
缃蕤,音xiāng ruí,释义:1、水草名。一名紫荇。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百草·荇》:“缃蕤,紫荇也。”2、黄色下垂的花朵。缃:浅黄色,《说文·新附字》帛浅黄色也。蕤:草木枝叶下垂貌,《说文》蕤,草木华垂貌。宋·姜夔《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词:“花中惯识,压架玲珑雪。乍见缃蕤见琅叶。”本条诗话错将“缃”刊刻成“湘”,此二字在古代亦不能通假。
朱竹垞,即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音chàng),号竹垞(音chá),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详见《硬读<随园诗话>(267)》
清·朱彝尊《山塘纪事二首》其一:寒食山塘路,游人队队偕。桁杨充罪隶,箫鼓导神牌。红粉齐当牖,银花有堕钗。殷勤短主簿,端笏立阼(类篇丛租切)阶。
山塘,音shān tánɡ,山塘街的简称,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唐朝时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目前沿街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另,山塘,苏州水名,亦名射渎、石渎。自苏州西北沙盆潭分运河而出,北流绕虎丘,折西至浒墅,仍入运河。
阼阶,音zuò jiē,意思是指正房门口东侧的台阶,或东厢房前的台阶。《仪礼·士冠礼》:“主人玄端爵韠,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郑玄注:“阼,犹酢也,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汉·贾谊《新书·礼》:“礼,天子适诸侯之宫,诸侯不敢自阼阶。阼阶者,主之阶也。”《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丁未,齐主至,帝降至阼阶,见以宾主礼。”郭沫若《屈原》第二幕:“正面四大圆柱并列,中为明堂内室,左右有房,房前各有阶,右为宾阶,左为阼阶。”
杜少陵,即杜甫。
灯檠,音dēng qíng,意思是灯架。北周·庾信《对烛赋》:“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宋·陆游《冬夜读书》诗:“莫笑灯檠二尺餘,老来旧学要耘锄。”
蒲桃,音pú táo,古时对葡萄的别称,也称蒲陶、草龙珠、赐紫樱桃、菩提子、山葫芦。明·陈与郊《昭君出塞》:“你有一日蒲桃春酿赏,又只怕鸿雁秋来断八行。”
酂侯,音zàn hòu,或cuó hòu,亦作“鄼侯”。汉代开国功臣萧何的爵号。萧何所封酂侯,酂有两地,音分别为zàn、cuó。南阳郡酂(zàn)县在今湖北省老河口一带。酂(cuó)在刘邦、萧何的家乡丰沛不远,在今河南永城西酇城镇之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都以为萧何封地应为南阳酂县,大多数参考材料也注“酂侯”音为“zàn hóu”。但据《朱绍侯文集(续集)》“酂侯萧何封地考”考证,其封地应该在河南永城西酇城镇,故“酂侯”实应为“cuó hóu”。《辞海》未注,《词源》也认为应读“cuó”。
马援(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量移,音liàng yí,释义:1、多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唐·白居易《自题》诗:“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清·顾炎武《日知录·量移》:“唐朝人得罪贬窜远方,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2、泛指迁职。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归舟》:“道光辛丑秋七月,由粤西量移苏抚。”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伍员(?—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与父兄俱仕楚,后楚王听谗言杀其父兄,员逃亡吴国佐吴伐楚报仇,并辅吴称霸。吴王夫差灭越后,欲释越王句践回国,不听员谏,因信谗杀之。伍员死前预言越必灭吴,后九年越果灭吴。按:伍员,音wǔ yú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