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从这些内容接收到的观点、见解、看法?
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人
-
故事引入:结婚教练
工作就是指导30多岁下定决心要结婚的女生,如何能够在一年半之内搞定结婚。
【结婚教练,就是用产品经理的专业角度,来训练用户如何去看一个人】 -
话题引入: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人
改变一个人,是非常难的事情。
那么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更关键的。
没有过专业的训练,感受将会是混杂的,是混沌的。并且你的情绪,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另外再你没有强烈感受的那些地方,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
方法论提出:如何用产品经理的认知框架来看一个人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第一层次:感知层(最表层,能直观看到的内容)
比如: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次:角色框架层(不同的身份、角色的设定与痕迹)
比如:办公室的同事、公司的领导、商务合作伙伴、甲方爸爸、乙方供应商;在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设定下,每个人表达呈现是不一样的。
只是角色的对接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第三层次:资源结构层(财富、人脉、精神等内外部资源)
它可能会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我们可能都曾处在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
第四层次:人的能力圈
第五层次:人的内核,对“存在感”的定义
比如: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他让他不爽或者烦躁?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
想:由此我产生了哪些相同观点、案例的联想?
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其实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还应该加一句,当你把所看到的别人的存在感都误以为是自己要追求的存在感的时候,你除了焦虑还会产生迷茫,产生无能为力感。
学无止境,学有道术;聚焦,围绕存在感打造能力圈 -
思:对我的工作、生活是否有启发?有哪些思索?
我所追求的存在感是什么?我何时觉得自己真实存在? -
行:如何行动?
确定存在感——打造能力圈——链接资源圈——改变角色层——优化感知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