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经典名言。有的书是需要你反复品读的,有的人是需要你不断认识的。
今天我又拿起了明霞老师的《只为做一个良师》来读,这本书是2019年4月26日,我和孙老师在新泰一起参加创新课听课的时候她赠予我的。孙老师的赠言“好老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良师”,一直是我谨记心底的名言。

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第一遍读这本书,老师的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深刻影响了我,让自己也励志要做一个像她一样受学生尊敬和喜欢的老师。去年,我又一次拿出书读了第二遍,这一次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三大部分,分别是育人、教书和修身。每一个故事、每一篇文章搭建了这个框架,也可以说是在这个框架下,孙老师把文章和故事填充其中。
第三遍读,依然从推荐序和前言开始读起。孙老师请杨瑞清校长给她的这本书做序,而在前言中孙老师也多次提到杨瑞清校长。今年暑假我有幸和孙老师一起去湖南参加为中国而教的活动时,她还专门给我讲过她和杨瑞清校长以及张世宗教授的故事。似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第三遍读序言时,就更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杨校长会这样写。
容我介绍一下杨瑞清校长,在书中孙老师这样介绍他:他在刚刚师范毕业时,就立志要当陶行知一样的老师,为农民的孩子办教育,并身体力行,走向乡村,30多年如一日,带领他的团队将一所偏僻落后的江苏乡村小学发展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他自己也成长为知名的教育家式的校长、老师,但他始终淡然、谦和,用“还能更精彩”勉励自己,也勉励行知小学的师生们,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好老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良师”,这句话就是杨瑞清校长说的,他还说,“当老师应该有花苞心态”。所谓良师,是愿意像欣赏和等待一个个花苞渐次开放一般欣赏和等待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老师,不因花朵的迟开而着急,更不因未结花苞而放弃。
立志要当陶行知一样的老师的杨瑞清校长,实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志向,为什么他能够成功?为什么全国那么多行知学校,他所办的这所行知学校最有特色?我是听了明霞老师的故事之后,才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就像杨校长在序言中所说,“陶行知先生,短暂的一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得到那么多的奥秘竟是,什么也没有打算要”。
《教父》里说:“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所谓认知,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久而久之,认知不同、选择不同,人生境遇自然不同。
我不知道自己的认知层次处在哪个位置,但是我被杨瑞清校长的这句“什么也没有打算要”震撼到了。追名逐利的现实总会让我们一不小心就迷失了自我,做一个简单而纯粹的人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陶行知先生,杨瑞清校长,孙明霞老师,他们都是简单而纯粹的人,躬耕乐道,也许是最幸福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