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在下拜读了周有光先生106岁时所作的文章《人才学定律》。虽然文章不长,但意味深长,便可胜过长篇大文,启迪非凡,受益匪浅。

原文
人才学定律
韩愈(768—824)是“人才学”的鼻祖,他发现如下的“人才学定律”:
定律一:“识则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识马然后有马,识才然后有才。
定律二:“辱则无”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多智有罪,斯文扫地。
定律三:“食不饱,才不见”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定律四:“意不通,才无用”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
阅读感悟
周有光(1906——2017)他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赞叹他说:周有光先生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01、在自己看来,人生需要“清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己重新开始。不能让过去成为现实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
生活中也有怀才不遇之人。虽然有些人具有一定的才能,但没有遇到独具慧眼的伯乐,自身的技能就会得不到他人的赏识。默默无言而得不到他人的发现,埋没了人才,真是十分惋惜。
周老先生在他的定律一中写了三个字“识则有”。其中“识”字才是文眼,是洞察、辨别、发现之意。平时生活中有用的人才是有,问题是难遇邂逅洞明世事的伯乐。如果没有遇到赏识才能的高人,即使本身具备的潜质也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先有识才者,后有有才者。
0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事物都与它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环境可以造就人才,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人的可塑性较强,如果从小成长在富有正能量的环境里,那么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也会成为利益他人的人。否则,受环境的制约时刻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一日行千里的良驹,何尝不是如此呢!即使有名贵的马,辱没在仆人们的手中,跟普通的马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日渐同化为一般的普通马,不能彰显出他的与众不同,怎么能说它是日行千里的宝马呢。
在我看来,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技能的有利环境。不然的话,原本具有的潜能得不到深入开发。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善于发现人才的慧眼。
如果人们所具有的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得不到恰如其分的施展机会,那么所具有的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同时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03、优秀的人才,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是很高,否则他的才华会受到牵制。,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自律为基础,勤奋努力,人才的潜能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精神食粮的输入达不到自身成长的需求,所具备的能力会江河日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那么你的才能和美德就无法彰显。既然连一般人的付出也做不到,怎么与成功的优秀者攀比呢?

04、那些已经成就的人,从小与众不同。同别人相比的确有他的优秀之处,但是培养他的人,如果不具备深入观察分析的能力,发现不了人才所蕴含的潜质。有些时候还忽视他的优点,影响他的有利成长。
可见,关于培养人才,为人师表的先辈,如果时常感觉不到潜能的偶尔闪现,墨守成规,视而不见,将会与发现潜质的机会失之交臂。
总之,周有光先生在106岁时,写出如此感人的文章,深感敬佩之至。而我们虽然年过半辈,但有时候不加思索地说“我不行,老啦!”与笔耕不辍,与时俱进的百岁老人相比,真的惭愧至极。还有什么理由倚老卖老,不去精进读书写作呢!
齐帆齐第2期28天精进营(8)篇142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