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状元到文襄:于敏中的传奇一生

从状元到文襄:于敏中的传奇一生

作者: 周言昨日 | 来源:发表于2024-11-18 08:21 被阅读0次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乾隆年间的于敏中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一生,成为清代最令人瞩目的名臣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位政治巨擘的辉煌与争议并存的一生。

状元出身,仕途显赫

于敏中,字叔子,号耐圃,出生于1714年的江苏金坛。出身望族的他,自小便以聪明才智著称。他自五岁启蒙,便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开始了对《四书》的深入学习。其母亲课读甚严,经常立在窗下屏息静听其读书,这种严谨的家教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祖父于汉翔亲授《大学》章句,使年幼的于敏中能够依集注解不谬。10岁时,他已通读《五经》,认真评点,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学术天赋。这种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个人的努力,使他在科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雍正七年(1729年),年仅15岁的于敏中参加了江宁乡试,并以优异的成绩中式举人。这一成就,不仅证明了他的学术实力,更让他在科举的道路上初露锋芒。尽管首次赴京会试未能如愿以偿,但于敏中并未气馁。他回坛后重新择师问业,拜同邑雍正癸卯进士王步青为师,重新研读《四书》及十三经。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使他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丁已恩科会试中擢进士第一,时年23岁。从此,于敏中与其族兄于振并称“兄弟状元”,成为金坛科举的一段佳话。这一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家族乃至地方的骄傲。

此后,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等职,最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成为乾隆朝汉臣之首。

政治智慧,深得帝心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于敏中的父亲于树范去世,他遵从孝道归籍服丧。然而,守制未久,次年便受特诏赴京,担任刑部左侍郎,开始了他忠于国家的仕途生涯。不幸的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于敏中的嗣父于枋也相继去世。紧接着,他的生母亦离世。面对连遭丧亲的悲痛,于敏中为了不耽误国家大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隐瞒母亲的丧事,继续在朝为官。御史朱嵇得知此事后,立即上疏弹劾于敏中,指责他将“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赴官”,忽视了孝道。这一弹劾,将于敏中的忠诚置于风口浪尖。面对弹劾,于敏中申辩说:“在六部任职的大臣与戍守边疆的将士没有两样,不应该为家事而影响国家大事。”乾隆帝也因其职任不可替代,惜其文才,原谅了他的过失,并斥责朱嵇“污人名节,不无过当”。当年年底,乾隆皇帝更是授于敏中为户部侍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于敏中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开始直接参与国家机密事务的处理。他的年纪仅比乾隆帝小三岁的他,正值盛年,行事检点,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谨慎奉旨而行,处理得周密稳妥。

乾隆帝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常常即兴赋诗作文,而事先并无草稿。于敏中总能在皇帝吟诵之后,默记于心,然后恭恭敬敬地誊抄出来,一字不差。一次,乾隆帝在御花园即兴赋诗七首作文二篇,于敏中夜里便将这些诗文完整地记录下来,令乾隆帝对其更加倚重。乾隆三十年(1765年),于敏中被擢升为户部尚书。乾隆帝考虑到于敏中的儿子于齐贤乡试未能考中,特别加恩让其依照尚书品级补为荫生,入学国子监。同时,由于敏中的正室夫人已经病故,乾隆帝特封其妾张氏为淑人,显示了对于敏中家庭的关怀与荣宠。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梁瑶峰进入军机处,被乾隆帝指派负责管理诗文,而于敏中则专注于国家政务。一次,乾隆帝召见于敏中和梁瑶峰入宫吟诵诗文,于敏中误以为梁瑶峰会负责记录,未再默记。结果梁瑶峰未能及时誊写,于敏中只得依靠自己的记忆,独自一人坐在屋内仔细回想,不久便将诗文全部背写出来,仅错了一个字。

于敏中不仅政治才能出众,更以其政治智慧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参与机务,他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和忠诚。

书法艺术,独树一帜

于敏中不仅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内廷所撰的诰命、制敕、传记、诗章等,诸多论作大多出于他的手笔,其文风典正雅正,深受乾隆帝的赏识与推崇。

于敏中的书法成就,同样卓尔不群。在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偏爱与提倡下,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成为清初书学的楷模。于敏中师承赵孟頫书风,其书法作品逸笔草草,浓润圆熟,豪纵奇古,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书法作品,通篇志气平和,墨迹古雅,苍茫之意溢于褚墨之间,不染清初馆阁体的媚态,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高官书家中,于敏中以其书法成就,成为清代书坛的佼佼者。

乾隆帝对于敏中的才华极为倚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书法艺术上,于敏中均能不负圣望,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作品。他的诗文与书法,成为乾隆朝文坛书坛的双璧,映照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光辉。

学术贡献,编纂《四库全书》

于敏中不仅在政治和书法上有所建树,他的学术贡献同样不容小觑。乾隆三十七年(1774年),安徽学政朱筠上疏《开馆校书折》,提出搜辑《永乐大典》中佚书的建议。面对内阁大学士刘统勋的反对,于敏中却深为赞赏此议,他力排异议,据理力争,认为这是符合清朝文治天下大计的重要举措。

乾隆皇帝对于敏中的见解表示赞同,认为"真合朕意",随即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并任命于敏中为《四库全书》的正总裁,全面主持这一文化工程。于敏中在处理繁重的军政事务之余,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从部类划分、体例厘定,到制定标准和编纂规则,他都亲力亲为,提出了众多宝贵建议,并亲自进献珍本图书17种,为《四库全书》的编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领导《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是于敏中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这部巨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体现了清代文治的辉煌成就和于敏中个人的卓越才华。

晚年争议,死后名誉受损

然而,于敏中的晚年并非一帆风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于敏中因病卧床,乾隆帝特遣御医视治,甚至亲派内务大臣和珅伴驾探视,赠送人参,赐七律诗一首,显示了乾隆帝对于敏中的深厚关怀。同年十二月初八,于敏中因病逝世,享年66岁。乾隆帝下诏优恤,入祀贤良祠,谥号“文襄”,归葬金坛涑渎周庄村,这是对于敏中生前贡献的高度认可。

然而,于敏中去世后的家产风波,却让他的名声蒙尘。其孙子于德裕控告堂叔侵吞家产,揭露出于敏中家产高达二百万两,震惊朝野。乾隆帝虽恼怒,但仍保全其名节,未深究其生前之罪。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冒赈贪污大案爆发,揭露出于敏中生前可能的贪腐行为。乾隆帝在谕旨中承认自己误听其言,但又以于敏中已故,不忍追治其罪,轻描淡写地遮掩了过去。乾隆五十一年,乾隆帝再次颁发谕旨,指责于敏中招权纳贿,撤出贤良祠,以昭儆戒,这对于敏中的名誉是一次重大打击。

于敏中,这位清代的政治巨擘与书法大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晚年的争议,但他的才华和贡献,仍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状元到文襄:于敏中的传奇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tj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