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一闲下来就要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和微博,用ipad或电脑学习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跳到了某个娱乐社交软件,每天早上不刷头条看新闻就浑身不舒服……这是不是你?
在这个通讯与传递越发发达的社会,电子产品随手可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面临一个问题-----信息过载。通俗来讲就是信息泛滥。
当然了,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群人,他们得了娱乐的方便还不高兴,拼了命地想逃离娱乐:关闭朋友圈,让朋友给自己的手机设置权限和密码,还有之前火过一时的“无社交旅店”……
这两种看似极端却又普遍的现象使人不禁思考,为什么曾经的信息吝啬的时代,人们不惜一切办法想要得到信息;而现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却又想要逃离信息?
究竟是人类制造了娱乐,还是娱乐控制了人类?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被由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信息研究学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所解释。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娱乐致死》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吧!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尼尔写这本书的时候,虽然上世纪的美国没有现在发达的网络和娱乐设备,但在那时,电视已经开始流行。
电视的出现让整个社会开始发生建设性的变动和转化。政治,经济,文化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着。
而历史总是不断重演,波兹曼或许无法想到,在下一个世纪的今天,人类又在重新面临着类似的境遇与挑战。
曾经一直以为《1984》里被强权统治下的世界是最为阴暗,处于监视下的人类必须压制自己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后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的架空式小说里被塑造意识的行为让人更加震惊,在药物下人类失去情感和痛觉;
直到读到尼尔的《娱乐至死》,人们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毁于自己热爱的一切其实才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
网络产品的影响来自于哪里?
1. “媒介即隐喻”
载体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正的世界吗?
我们为什么会拥有时间,因为人类把太阳与地球的旋转总结成了规律,规律又归结到数字。假如说现在没有数字来作为时间的载体的话,我们所说的一个小时,一分钟,五点,六点,它又会以什么样的形态被人类所接受呢?
这里面,数字就是时间的媒介或是载体,即它的隐喻,而这个隐喻也恰巧创造了时间的全部意义,也影响了人们看待它的方式。
我们来举一个更加通俗易懂的例子:
很多人都曾经在ipad上下载过一些背单词或是读书的软件,甚至想用ipad刷题。但当真正实现起来时,大部分的人会发现使用ipad的专注度并不如纸质书本高。人们总是会分心到别的软件,或是心思更加容易跳跃到别的事物上。明明是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不能在不同的介质上观看呢?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载体影响了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很多人喜欢用ipad看电视剧或是玩游戏,那么在他们眼中,ipad就是一个电视剧或游戏工具。在用它来学习时,他们很难将ipad的认识调整到学习工具上来。这也就是无法专注的根本原因。
2.“媒介即认识“
你是不是发现自己思维总是喜欢跳脱?在别人讲话时常常会想到别的事情上?在思考问题时无法着重或是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你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网络的伤害。
微博,公众号,新闻摘要的流行,这些号称“只取精华”的短文章,短文字;更甚一步来说,抖音,快手,还有网络上的“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这些短视频类的灌输方式才是更加致命的。看似给人们的生活节省了时间,方便了生活,却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人们思考问题的习惯。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片段带来的瞬时冲击和给予的精神快感,却无法忍受一个长时间,连贯性的思考带来的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这种习惯的培养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无法深入到某种程度,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们在下结论之前根本不会想到去追溯和分析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被媒体所截取的新闻导向塑造成百万“无脑”舆论大军的一员。
3.“商业广告为什么有冲击力”
现在扭头看看你身边的东西,看看你手上的手机,看看你梳妆镜前的护肤品,化妆品。你能不能想一下有几件是你试过有效,或是觉得好才买的?又有几件是你偶然看到某个博主的安利或是在刷到淘宝评论、销量榜买的呢?再仔细想想,你当初是为什么要买下它呢?
手机广告里说三摄头可以将人像拍得更立体,但你有多少拍自于这个手机的照片是拍完之后不经万千p图工序就敢拿出来看的呢?如果加工之后的图像有一样的效果的话,这个三摄头对你的意义又何在呢?
你在某红书上看到了一款明星亲自安利的美白精华,飞速剁手。但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要像明星一样白呢?为什么要变白呢?有些女孩子说是为了美,没错,但为什么白就是美呢?
这些广告与其说是卖给你东西,不如说是帮你重塑了认知世界的方式:告诉你怎样是一款好手机,但并不在意你是否会用到这些功能;灌输给你一个女生怎样才是美,但并不知道每个女孩子有不一样的美的方式。
那未来怎么办?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突然感到有些害怕?
网络原来潜移默化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影响。
但如何解决呢?
有些人说,那我以后不用手机了,不上网了,只读纸质书,不从社交软件上聊天了。
波兹曼又说了:“让一个人一个月不看电视,充其量算是苦刑。”这些行为本身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我们身处于一个时代,那就不得不去接受这个时代的一些产物。
现在有很多人想要逃离这些负面影响,比如放弃手机,参加禅修。
与无意识的接受相比,反思当然是好的,但波兹曼说了:“意识是危险的,但刻意的反叛是没有必要的。”
在波兹曼看来,人们应该反思性地思考当今信息过载的现状,这种娱乐化的生活。破除对现代科技的迷恋和崇拜,应该找到人类最应有的状态:不被娱乐所吞噬。面对新闻和消息,应该加强对其深度的探究意识,不被舆论与资本所控制。
网友评论